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众网记者 秦瑾 报道
2025年4月,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明禄团队在《PLOS ONE》期刊发表了题为“A study on innovation resist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ice assistants based on privacy infringement and risk perception”的论文。该期刊由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于2006年创办,作为SCI收录的综合性期刊,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共享,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一个无国界、无障碍的科学交流平台。
该文指出,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已经逐渐转向数字领域,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融合,创造了大量复杂的应用程序。在这些创新中,人工智能成为实现自动化的关键力量,展现出能够自主学习和做出最优实时决策的能力,逐渐改变了金融、医疗、零售、制造、媒体等多个行业,并将继续探索新的领域。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包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对话管理及语音合成等核心功能,还涵盖了日程管理、语音翻译、个性化定制、音乐播放和电影查询等多项实用功能,极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交互体验。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它们开始具备天气与行程更新、个性化推荐、通知提醒、聊天功能以及物联网设备控制等特性,不断改变我们与科技的互动方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极为便捷,这些数据不仅成为极具价值的资源宝库,也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产。然而,海量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也引发了隐私侵权的重大担忧。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数据泄露事件的频发,在线隐私侵犯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调查显示,保护个人隐私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核心关切。不仅如此,如今社会各界对各类隐私侵犯行为的强烈抵制,也成为制约智能媒体发展的关键瓶颈,企业必须在用户数据需求与隐私保护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王明禄团队研究了人工智能语音助手领域中隐私侵犯、风险感知与创新抵抗之间的关联,旨在识别影响用户接受或抵制该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特别关注拟人化特征与信息传递感知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参与者的系统性研究和严谨分析,获得了一系列创造性发现。
该研究着重评估了拟人化特征与信息化程度对隐私侵犯与创新抵抗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隐私侵犯对风险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用户深刻意识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或位置数据暴露等威胁时,其风险感知水平会显著提升。研究结果凸显了用户对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敏感度,以及风险感知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隐私侵犯并不会直接显著影响创新抵抗情绪,风险感知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有力证明了,消费者对创新技术的态度不仅受创新本身带来的变化影响,更深刻地受到使用过程中风险感知的塑造。该发现与创新接受理论相呼应,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价值参考。特别是,使有效管理用户风险感知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程序应用的关键策略,从而在理论认知与实际应用层面实现显著突破。
团队创新性发现,拟人化显著调节了隐私侵犯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联。在低程度拟人化情境下,隐私侵犯对风险感知的积极影响极为显著,但随着拟人化程度加深,这种积极效应会明显减弱。这表明赋予语音助手拟人化特征能有效缓解用户的隐私担忧并降低风险感知。
更加具有意义的是,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性在风险感知与创新抵抗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语音助手提供的信息充分且精准的满足用户需求时,即使用户具备一定程度的风险感知,其创新抵抗也会显著降低。
这一全新研究,首要指出,企业必须进行全面测试以识别并应对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在确保用户与产品进行安全与无缝交互的同时,实现对开发者和企业有价值的伦理信息采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研究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智能技术用户心理研究框架,为优化智能程序及产品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