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大出品!纪录片《数学之美》国际数学日登上央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山大出品!纪录片《数学之美》国际数学日登上央视

来源:山东大学2025-03-17 10:16

  数学

  简洁,对称,充满和谐与未知

  能应用于万物,也能直抵心灵

  深深吸引着一群中国数学家

  去探寻它的美

  3月14日

  国际数学日当天

  由山东大学出品的

  纪录片《数学之美》

  上线央视九套

  该片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山东大学原校长潘承洞先生

  在数学领域不断探索钻研

  奉献一生的历程

  展现其朴实又璀璨的数学人生

  点击收看《数学之美》

  突破传统传记片模式

  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

  和动人的叙事手法

  以潘承洞本人的杰出成就为基石

  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

  感受潘承洞先生身上所特有的

  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领略他的非凡智慧与高尚人格

  体味数学这门科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潘承洞

  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山东大学数学学科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1961年

  他被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

  带着厚厚的草稿

  住进了职工宿舍

  学生们很快就知道了

  这个刚来的年轻助教

  不同凡响

  深夜里,常有人看见

  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

  一个高大的身影

  急匆匆跑进数学系的教室

  一写一整夜,一算一整夜

  那就是潘承洞

  身为数学家

  潘承洞这个名字

  曾出现在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里

  年仅28岁的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

  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

  “1+5”和“1+4”命题

  因两次在有“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之称的

  世界难题研究中领先

  他与华罗庚、陈景润、王元

  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

  中国数论学派的杰出代表

  并与陈景润、王元

  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86年至1997年

  潘承洞先生任校长

  为山东大学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

  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关切学校的所有问题

  把独特的数学思维放进做校长的工作中

  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不拘一格调用人才

  作为教育家

  潘承洞始终站在三尺讲台

  乐教爱生、立德树人

  山东大学任教30多年里

  他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

  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十多门课程

  同时,作为新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潘承洞先生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门下博士生于秀源

  为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1993届博士王小云

  成为密码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届博士刘建亚

  成为解析数论领域的新一代代表人物

  引领了中国解析数论现代化

  时至今日

  深受潘承洞先生的精神影响

  他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

  正传承数论中国学派的精髓

  引领山大数学

  为中国数学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沃尔夫奖与邵逸夫奖得主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彼得·萨那克评价:

  “经典解析数论是最伟大的学科之一

  中国尤其是山东大学

  一直是绝对的领导者”

  在筒子楼里、宿舍中

  潘承洞先生不舍昼夜地演算着

  纵使疾病缠身

  他依然以惊人的精力和热情

  参与科研和行政工作

  将数学论文和数学书带到医院

  开会中途前往医院化疗

  化疗后又赶回会议

  ……

  最终

  1997年12月27日

  潘承洞在济南去世

  享年63岁

  潘承洞先生家门口的石榴树

  如今已经长大,开花结果

  数论的“中国学派”也已根深叶茂

  无疑将引领中国数学基础学科

  不断向纵深发展

  为科技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提供有力支撑

  谨以此片

  纪念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

  追思和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

  致敬毕生求索、默默奉献的

  中国教育家和科学家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凝聚创新力量

  文|周丰硕 董畅

  编辑|陆海林

  责任编辑|贾富康

  审核|林竹 孟丽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建德:“以花为媒” 打造春日消费新场景

  • 乌鲁木齐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