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广网成都10月28日消息(记者王颖)近日,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组紧扣“共同守护大熊猫家园”主题,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周边重点区域,实地探访生态保护、物种守护与民生发展的融合实践,记录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共生的鲜活故事。

夹金山五道拐优美的自然环境(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夹金山林场,是生态守护的重要一环。林场支部书记周高帅组织带领数十名管护员,承担着40多万亩山林的管护任务,这里海拔从2300米延伸至4114米,既是森林屏障,也是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团队每月巡护不少于22天,既要常态化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也要防范盗伐、乱捕等行为。如今,林场内乱捕野生动物、侵占林地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村民转向农耕与指定区域畜牧;近两年,管护区域多次发现大熊猫踪迹,游客和村民都会主动保持距离并上报,“不打扰”成为对大熊猫的默契守护。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作为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不断升级。管护中心科教宣传科科长李万洪介绍,早在民国时期,四川就有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的专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开展“熊猫外交”,大熊猫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纽带。如今,保护区工作从早期的管护、监测,延伸到自然教育领域:2016年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免费展示宝兴模式种动植物,年均接待约2万人次;植物园自2008年起探索植物异地保护,目前,已培育近100种本地模式植物。目前科普教育占保护区工作近三分之一,每年通过第三方开展约20起自然教育活动,3名国家林草局认证自然教育师与5名全省最美巡护员,用专业与经验传递生态保护理念。
宝兴县81.7%的区域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境内有181只野生大熊猫。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推进,大熊猫栖息地持续扩大,2025年已救护4只大熊猫,公路边、村民房前屋后多次出现熊猫活动身影。“今年4、5月,永兴村10多户人家都迎来大熊猫觅食,大家拍了视频就上报,没人去打扰。”宝兴县大熊猫文化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郑从军讲述,如今村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已融入日常,即便庄稼偶尔被“光顾”,大家也笑着接受适当补偿,“能和熊猫做邻居,是大家认为最骄傲的事”。
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则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保护理念通过各种互动体验传递。营地饲养的大熊猫从6岁到25岁都有,2024年共接待了130个研学团队。孩子们在这里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学习用熊猫粪便制作香薰蜡烛、体验青团造纸,还走进森林捡素材做植物标本,生态保护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

雅安市荥经县桢楠王古树(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走进雅安市荥经县,这里的桢楠王公园的古树保护,同样是四川生态建设的重要篇章。公园位于青龙镇柏香村,面积6平方公里,2022年成为雅安市第一批古树名木公园。核心区199株建档古树中,124株是桢楠,平均树龄近500年,两株1700年的桢楠王在2023年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现代研究发现,桢楠散发的植物精气含沉香螺醇,动物试验中对对抗抑郁、安定神经、抑制肺癌细胞生长有成效。目前,公园为古树建档立卡,与高校合作开展巡护、体检,清理200余棵影响生长的杂木,还人工培育了3.7万株桢楠种子和幼苗,2025年5月建成的国家级种子资源库,为物种延续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夹金山的巡护脚步、蜂桶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研学实践,从宝兴县的熊猫邻居,到桢楠林的千年绿荫,大熊猫国家公园框架下的生态保护实践,正让自然与人类的互动愈发和谐。在这里,每一次巡护、每一堂科普、每一次对野生动物的包容,都在为这片土地的生态未来积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