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4日,在成都双流区中医院,前来出诊的祝之友在为患者诊治。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0月21日,在洪雅县中医医院,祝之友为患者把脉诊治。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0月24日,在成都双流区中医院,前来出诊的祝之友(右二)在指导学生如何用药。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0月21日,在洪雅县中医医院,祝之友在展示他记录的中药材名录。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0月21日,在洪雅县中医医院,祝之友在展示他采集的动物药材标本。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10月21日,在洪雅县中医医院,祝之友在介绍他采集的名贵中药材标本。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10月21日,在洪雅县中医医院,祝之友在介绍他出版的中草药书籍。
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祝之友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强调中药“五气五味”理论研究,培养中医药骨干超100人。
在祝之友看来,学中医一定要了解中药材,而采集制作中药材标本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我带着学生爬过几千次附近的瓦屋山,采集了几乎洪雅县所有的中草药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
“方未变而药多变”,在岁月变幻中,祝之友从医初心丝毫未改——用实践擦亮典籍之光,让经典的光芒照亮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他期盼:“让更多人了解药物来源及其疗效,让中医药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