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第二届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市新都区圆满落幕。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于2017年入选“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一生著述达400余种,存诗3000余首,学术研究范围极广,其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凝练而成的“升庵文化”,已成为巴蜀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杨升庵之名设立的文学奖,传承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题为《遇见升庵预见升庵文学奖》的演讲中说,杨慎虽遭流放却仍以平等之心融入当地、坚持书写,“这种精神,正是升庵文化中弥足珍贵、并在当下亟须传承的资源。”
作为杨升庵故里,新都区近年来系统布局、多方联动,逐步构建起立体而鲜活的升庵文化传承体系。在杨升庵曾读书的桂湖,升庵祠常设其生平事迹展,博物馆更珍藏东汉《石门关》石刻、三国陶三轮车马、杨慎行书轴等一批重要文物,成为全国杨升庵文物与文献收藏最为丰富的文化地标。通过建立杨升庵典籍数据库,引入AI技术打造“升庵先生”虚拟数字人形象,实现智能互动,显著提升了文化展示的科技感与公共参与度。
同时,新都区深化跨区域协作,联合川滇8个区(市)县共同成立“升庵文化城市联盟”,打破地域限制,协同推进文物文献交流与专题研究,同步推出全国书画联展与《杨升庵年谱》等系列丛书,有效拓展了文化辐射范围。
“唤醒与激活这片土地上以升庵文化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始终致力于以新的表达形式,沉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印记。”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本届文学奖首次设立覆盖小、中、大学三个组别的学生写作奖,共收到来自全区30余所学校的1000余篇投稿,10位新都学籍学生最终获奖,涌现出《说唱俑眼中的新都》《磨刀老汉》《戏魂》《群山的心跳》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佳作。“三个学段的作品串联起清晰的成长轨迹,展现出升庵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生动延续。”
在推动文化走进大众的同时,新都更注重升庵文化在校园与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西街小学创排川剧《少年杨升庵》,兴乐路小学打造全国首部升庵主题皮影戏《小小状元桥》,新都之声城市合唱团-童声合唱团演绎《临江仙》等经典作品,借助“光影+川剧”“童声+经典”等复合形式,赋予传统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活力。
“以亲身参与的方式学习名人,比在课堂上听故事有趣多了。”西街小学学生鞠劲睿的感言,印证了在这里传统文化正以新的方式,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易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