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走进这片被誉为“大熊猫家园”的土地,探寻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依托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践。从大熊猫溯源营地到自然保护区,再到森林探秘学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工作人员陈杨向记者介绍:“营地内年龄最大的大熊猫25岁,最小的6岁。”这个生活着“星睿”“瑛美”等大熊猫的营地,不仅是大熊猫的安居之所,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
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
据陈杨透露,今年营地已接待研学团约130个,包括来自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等国的青少年,全年游客量约30万人次。在这里,研学团队不仅能近距离观察大熊猫,还能参与“青团”造纸、植物标本制作等特色活动,在互动体验中增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毗邻营地的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记录着1083种动物,其中在宝兴科学发现命名的动植物就有602种,堪称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该保护区自然教育导师何冬兰向记者介绍,保护区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通过与成都七中等机构合作,带领孩子们安装红外线监控相机、学习野外救生知识。“我们设计的课程旨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怎样去热爱大自然。”何冬兰说。
保护区内设立的蜂桶寨自然博物馆,通过2000余件动植物标本,系统展示着宝兴作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的独特生态遗产。博物馆采用幻影舞台、生态模拟展区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让参观者在互动中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蜂桶寨自然博物馆
沿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脉络继续探访,记者团来到荥经县龙苍沟的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所由原有管护站扩建而成的学校,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首个自然教育学校,开创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先河。
“孩子们来到这里,就像走进童话森林一样。”学校总务杨晓琳向记者描述。学校开设博物、探秘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系列课程,共30多个项目,涵盖植物标本制作、防鸟撞纹绘制、林间搭建等内容,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学校实行访客预约制,每日接待量不超过150人。“从行程宣导到课程设计,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杨晓琳表示,学校运营五年来已累计接待8万余人,主要面向亲子家庭、国内外自然教育导师等群体。她坦言,最令人欣慰的是听到孩子们离开时表达对学校的留恋,“他们在这里的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探索与乐趣的。”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入口社区,“貊貊空间”展示着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实践。这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果展示中心,也是入口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体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发展思路。
从大熊猫溯源营地到森林探秘学校,雅安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创新路径。这里不仅是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更成为自然教育的活课堂、生态价值转化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