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2日,成都市召开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梳理现阶段推进成效,明确下一周期攻坚方向。今年以来,成都以“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框架,推动重点产业链在规模增长、结构优化与创新突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25年7月,全市重点监测的7268家产业链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增幅达12.2%,产业呈现稳健上升态势。
记者了解到,当前成都重点产业链建设正从前期战略布局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整体推进成效显著,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立足战略使命:
从优势巩固到未来布局
“成都重点产业链的遴选与布局,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资源禀赋,紧密遵循国家战略指引和区域发展使命。”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他看来,成都的重点产业链建设不仅呼应了国家战略和全省部署,更体现出成都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布局。
▲新川创新科技园AI创新中心 王效 摄
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成都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软件和信息服务等11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建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省级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级12个。目前,成都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8——成都有基础。
因此,结合成都特色,重点产业链建设以“优势—新兴—未来”为主线,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即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特色优势产业在稳就业、增税收、促增长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与广阔发展前景;未来产业经历3—10年的成长期,有望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跨越。
“这些重点产业链是从现代产业体系中筛选出的,具有政策和市场导向明确、增长速度较快的领域。我们将这些具有链式部署、产品牵引、上下游左右岸协同等特征,产业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市场形成合力‘推一把’的领域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抓手,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该负责人表示。
从“链”到“群”:
产业生态构建渐趋成熟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目前正处于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聚合”转变的关键阶段,“我们持续聚焦产业建圈强链,着眼于上下游协同、左右岸联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成都重点产业链建设显示出系统性推进特征。特别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增速显著。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2025年1-8月,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940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85%以上。不仅如此,成都还在人形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AI外科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
▲低空经济生态场景动态展示 杨译焮 摄
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新兴赛道也展现出高速成长性。据了解,成都低空经济已构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大型无人机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2025年一季度飞行架次达32万。2025年1—7月,全市实现航空航天产业链营收突破920亿元,空天地一体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银发经济与平台经济作为新晋重点产业链,正成为成都产业布局中的亮点。该负责人分析:“成都养老、康养产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2024年成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9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6600亿元。将这两条产业链纳入重点建设发展体系,正是基于产业基础与市场前景的综合研判。”
推进机制创新:
以“专班”破瓶颈,以“场景”促应用
在推进机制上,成都采用“链长+专班”协同发力体系,对重点产业链成立市级专班,其中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7大重点产业链,实施集中办公、精准推进。据该负责人介绍,专班不仅包括产业部门,还纳入科技、金融、政府基金等多方力量,“旨在打破部门边界,形成政策和资源合力”。
▲爱伦电子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特别强调“场景赋能”在产业链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据了解,成都已围绕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低空物流等新兴领域开放了多个城市级试验场景,推动创新产品首试首用。
“如果说传统产业政策更注重‘给优惠’,那么现在成都更关注‘给机会’,”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开放城市场景、鼓励国有主体率先使用,我们帮助创新技术快速迭代、成熟产品扩大市场。”这一做法已初见成效:圭目机器人的自动检测机器人在欧洲航空枢纽机场应用;卡诺普机器人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启动协作机器人功能安全认证的企业;中科源码长者陪伴机器人“小丽”已在多个养老场景“上岗”应用。
在平台经济领域,成都不仅吸引京东、抖音等30余家头部企业在蓉设立区域总部,还培育出花娃、壹玖壹玖等本土链主企业。“平台经济不仅是线上交易,更深层次是供应链重构和生态圈竞争。成都的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2025年1—7月,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4350.2亿元,同比增长9.4%,规模居全国城市第6,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增长迅速。
成都的新思考:
从“企业集聚”到“产业生态”
随着产业链建设步入纵深,成都的重点产业链建设正经历深刻转变:从企业数量集聚,到构建融通开放的产业生态;从单链推进,走向跨链协同、区域联动的大集群发展。
“产业链不能孤立生长,它必须嵌入有利于创新孵化、人才流动、金融支持和应用场景开放的生态中,”该负责人表示。成都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省级集群,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在创新平台方面,拥有低空经济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省级113个,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坚实基础。
区域协同也成为成都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关键维度。以集成电路为例,目前成都共聚集成都海光等企业400余家,规模位列全国第8;轨道交通产品广泛服务全国多地市域铁路建设;生物医药领域近三年新药出海交易额累计达260亿美元,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
成都重点产业链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创新-制造-应用”闭环。“我们不仅关注引进多少大项目,更关注能否培育出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孵化、从标准制定到规模应用的完整生态。”他说。
如今,成都正通过开放城市场景、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深化跨区域合作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系统性支撑。
推荐阅读>>
蓉城囍事,超!甜!延时服务来了
事关预制菜,最新消息
去二仙桥,不用走成华大道!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方舟 钟茜妮
成都发布编辑丨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