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鼓声震天、桨影翻飞,龙舟如箭,劈开兴隆湖碧波。“水很清澈,风景也美!”鼓手彭春挥臂击鼓,时而有水花溅上鼓面,这是成都世运会龙舟比赛的现场。没有人工砌筑的笔直水道,只有天然湖岸蜿蜒而成的赛道,运动员的呐喊与岸边观众的欢呼交织,竞技的激情就这样融进巴蜀的山水长卷。
如果说竞技体育是人类对极限的挑战,成都世运会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让自然成为竞技最美的舞台。
划龙舟10人座500米半决赛在成都兴隆湖湖滨赛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兴隆湖的“水赛道”是成都自然禀赋赋能赛事的经典之作,这片天然水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至Ⅲ类,75.3%的水生植物覆盖率让湖岸绿意葱茏。场馆设计团队摒弃人工改造,直接利用湖岸曲线布局赛道。皮划艇破水疾行,龙舟在开阔湖面竞速,观众席借势湖滨台阶而建,抬眼就能看到运动员挥桨搏浪,远眺则见城市天际线倒映粼粼波光。
隔湖相望的沙滩赛场更将“自然即赛场”理念推向极致,原生态沙滩经科学测算后打造成为国际标准赛场,运动员腾空扣杀时,兴隆湖的潋滟水色与连绵远山是自然背景板。“既能看清楚赛场上的攻守瞬间,又能把山水风景尽收眼底,这是人工场馆里无法复制的体验。”观众谢雨恒说。
从湖泊转向城市绿地,赛事与地貌共生。在桂溪生态公园的掷准飞盘赛场,彩色飞盘时而掠过树梢,时而擦过草丛,旋转时带起的风里混合着青草芬芳。奥地利掷准飞盘队队员拉斐拉·纳拉特分享心得:“我喜欢这个场地,有草地、有树木、有湖泊,满眼都是绿色,很享受在这里的比赛。”在三岔湖桃花岛,索道滑水赛道两侧青山如屏,运动员脚踏滑板掠过水面,尾浪翻卷着拍向岸边。“岛屿是天然防风屏障,围合水域自成平静赛道。”设计师王百川感叹“大自然早为我们备好了场地。”
龙泉山脉的苍翠成为东安湖赛场的流动幕布。依湖而建的场馆群被葱郁林木环绕,东安湖将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温柔环抱,天然构成一幅山水画卷。观众从环湖绿道步行入场,沿途湖光山色与火热赛场仅“一次转身”之隔。而在青龙湖湿地公园腹地,射箭场馆利用平缓草地与杂木林地形,打造出兼具挑战性与观赏性的野外赛道。距离最近的居民区足有3公里,浓密林木织就天然隔音屏障,成为成都“赛事与生活互不打扰”的独特注解。选手贝塞拉·阿里萨加声称“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本童话故事书。”
自然赛场并非放任自流,这些浑然天成的赛场背后,有一套“隐形”的支撑系统。在兴隆湖赛场,科技力量全方位守护赛事有序与生态平衡。湖区布设的10个监测点覆盖进水出水、浅水区、深水区及湖心,自动监测设备实时回传水质数据,水温、酸碱度等关键指标全程可控。同步开发的无人机巡查系统,以高空视角织密监督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与科学治理,为水上项目筑牢了稳定优良的水环境基底。
东安湖的科技生态守护亦显精密。龙泉驿区水务局聚焦“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核心任务,专项制定世运会水环境保障应急预案与生态流量保障方案,通过河长统筹、专家把脉的机制,联动无人机辅助巡查与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控等技术,构建起全链条保障防线,让清澈湖面既成为赛事竞技的优质舞台,也始终保持着自然本真的灵秀。
邀山水入赛、纳自然为景,这些嵌在成都山水间的赛场,既保留了自然的野趣与灵动,又因科技的精准护航而更具韧性。当世运竞技的潮水退去,青山碧水、沙岸湿地,依旧是老人散步的公园、孩童嬉戏的乐园,是成都市民推窗可见的风景。(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