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社区托管班开在家门口,孩子学剪纸、玩编程,我们上班再不用‘牵肠挂肚’了!”7月22日,家住成都邛崃市文君街道的刘女士将孩子送进社区托管班后,安心踏上上班路。这样的场景,正在邛崃全域上演。
(图由邛崃市委宣传部提供)
为解决“暑假托管难”这一问题,邛崃创新打造“小禾苗·益起崃”青少年暑期托管体系,通过社区“家门口”服务、学校专业支撑、志愿者暖心助力的三维联动,全域布点41个、惠及学生1200人,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公益托管网络。
据了解,邛崃此次暑期托管整合了教育、团委、文广体旅、司法、学校等多方力量,采用“专业机构支撑+社区保障协调+志愿者暖心助力”的模式运行,提供分年龄、分兴趣的特色托管服务。
通过深化社区“嵌入式”服务,将全市38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变身“第二课堂”,融入了非遗剪纸、智慧农业体验等特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暑期乐园。
在文君街道渔箭社区暑期托管点,“小渔乐”暑期公益课堂设置了“安全小卫士”“3D打印科普”“传统工艺体验”三大特色课程,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成为社区服务的一大亮点。除了渔箭社区,铁花社区创新开展“五谷绘世运”手工创作,华山村携手四川农业大学“青”意农浓基层服务队带来智慧农业课程,桑园镇进行沉浸式应急安全演练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希望突破单一的基础看护服务,打造‘基础+特色’双轨课程,让孩子完成暑假学业的同时,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拓宽视野。”邛崃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托管的底线是安全。社区将托管时段与家长上下班时间有效衔接,提供贴心的“延时接娃”服务,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专人看护、等待接送,形成托管服务“最后一米”的安全闭环。同时,探索创新“微基金+志愿接力”模式。一方面,同类型班次统一收费标准,困难家庭费用全免;另一方面,发动退休教师、大学生、专业社工组成“护苗团”,用专业服务温暖童心。
为了将公益托管惠及偏远地区,市教育局推出“成都数字学校2025年暑期班”,使其成为云端补充资源,连续七天开设110余节课程资源,推动城乡优质资源共享。
从“解急难”升级为“暖民心”的常态服务,邛崃用精准化、专业化的暑期托管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幸福邛崃的温度和质感。(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