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盛夏的成都,文旅热潮与热浪一同涌动。上半年,成都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入境游客突破百万大关,旅游总收入逾2100亿元。从数字科技重塑旅游体验到国际表达讲好成都故事,这座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以“文旅+”为纽带,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成都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一票难求,VR短剧《梦回丝路》让观众戴上眼镜即可穿越到丝路场景,游客盛赞“在成都,历史文化IP还能这样玩!”方言短剧《家里家外》以川渝市井生活引发共情,全网话题量破40亿,带动“蜀地美食”搜索量飙升300%。这些创新实践让文物和古老文化“开口说话”,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旅游效益。
科技的助力,则为成都文旅插上腾飞的翅膀。幾米绘本VR剧场、浪美术馆、《熊猫的世界》VR沉浸体验等数字文旅项目多点开花。彭州无人机配送“云端外卖”航线已开通15条,年飞行超3000架次;新都尖锋旱雪的“金针菇旱雪毯”已落地国内50余个文旅景区及训练基地,覆盖21国39个项目……科技手段生动呈现文化内涵,不仅重构游客体验,更开辟产业新赛道。
“看完演唱会,凭票根就能免费逛武侯祠!”成都票根经济成效显著,2024年举办音乐演出达5810余场,带动消费达63.5亿元。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正推动成都各行业蓬勃发展。“夜游锦江”项目融入诗词、汉服、非遗等元素,2024年吸引游客530万人次。在今年清明假期,成都“低空赏花”“低空飞行”搜索量同比激增645%,热度居全国第一。本土平台咕咚APP首创的“线上马拉松”覆盖21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跑者云端打卡成都绿道。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成都的“文旅+”正在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国际化表达让成都文旅走向世界舞台。成都联合携程首创入境游消费补贴,2024年暑期海外平台订单超2800万元。2025年“成都,不只有大熊猫”海外推介走进日韩、欧洲,过境免签游客可体验8-48小时定制套餐。新增境外旅游驿站30个,推动熊猫、美食等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便利化支付体系完善,全市累计外卡收单商户达6.5万余家。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有84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助力成都文旅国际化步伐。今年上半年成都入境游客达100万人次,增幅超过50%。
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熊猫基地创国家5A景区、金沙演艺综合体建成、全年开展音乐演出4000场次……成都正以守正创新姿态,谋划更宏大的叙事,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