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沿着蜿蜒的“最美村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红瓦房,房前是翠绿的玉米地,山上是连片如海的茶山,依赖蔬菜、药材、茶叶种植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彝族村民们在这里悠闲生活……这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的真实写照。
茗新村村貌
6月9日至10日,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主办的“石榴花开天府情·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活动首站走进乐山,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见证乐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成果。
茗新村曾名八县村,由来自大小凉山彝区8个县的1200多名彝族群众自发聚居而成,是典型的“移民村”。“大家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之间用彝语交流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他们要对外生活啊。”新林镇镇长韩平说。从2019年起,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为目标,大力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并通过“一村一幼”、小手拉大手等方式,让彝族孩子们作为普通话推广主体,把普通话融入日常生活,影响彝族成年人。
“我喜欢说普通话,长大想当老师,长大还要给小朋友发很多糖果!”在茗新村幼儿园,今年6岁的彝族女孩鲁紫英,用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描绘着自己的梦想。放学回家后,她还会成为“小老师”,教家里的大人说普通话。
如今,在“小老师们”的带领下,茗新村95%的成年人已经可以用普通话交流。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推广普通话,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和深度交融,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峨边县职业中学,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画、“民族团结”文化廊道等摆到校园各个角落,“摆”出了文化认同。
峨边县职业中学自制“五十六民族”团结画
在峨边县沙坪镇东风新城社区门外,摆出的“社区商圈联盟积分超市”公告栏,“摆”出的是社区治理活力。据了解,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民族团结等活动“赚取”积分,商圈联盟的超市、餐饮店、酒店等,按照100积分兑换10元的标准,为居民“买单”。
东风新城社区副支部书记赵娅莉说,这一模式,激发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嵌和谐的社区环境。
从茗新村的语言破冰,到峨边县职业中学的文化融合,再到东风新城社区的共治共享,乐山以具象化的“摆”法,让民族团结可感可触。(罗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