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临近岁末,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村民周沂一家又忙了起来。一边要忙着将一箱箱打包好的水果装车发往全国各地;一边又要忙着招呼来村里休闲度假的游人。
“年底了,订单多,游客也多,一家人都有点忙不过来。”周沂乐呵呵地说,“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丑橘采用生态种植,在产量和往年持平的情况下,口感更好,目前都已被提前预订完了。”
春天采茶、夏天栽秧、秋天挖藕、冬天卖橘——周沂感慨,在铁牛村,忙碌已经成为一年四季的常态,而季节的变化又让村里四季风采不同,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活场景和情感寄托;城市,为乡村融合发展注入更多动能。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具有明显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如何打破城乡“二次元”结构,让城与村在“四季”融合中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年终岁末,我们行走于成都城乡各地,探寻来自基层的答案。
一个好的规划
盘活一座乡村
“当年的铁牛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现在的铁牛村大变样。”铁牛村党委书记徐邦淼告诉记者,这与城里人带来的乡村规划分不开。
几年前,铁牛村依托蒲江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邀请“海归建筑师”施国平对铁牛村进行规划改造。
“铁牛村是一个水源丰富的地貌,结合本地资源,我们打造了精品林盘、水乡广场、生态橘园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和景观节点项目30余个,呈现出川西水乡的感觉。”施国平介绍道,然而,简单的文旅融合,已经无法提升现代乡村的质量,必须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于是,施国平和其他“新村民”联合本地“老村民”,成立了村企联合体,通过推进“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在“二产”农产品加工环节,研发了柑橘酒、柑橘巧克力等20余项生态农创产品;建成果林乐园、餐厅民宿等消费场景20余个,创设村级参观导览服务、延伸发展生态认养农业,既为游客带来别样的乡村旅游体验,也增加了更多服务业就业岗位。
“每到周末,基本都会订满。”除了管理自己果园,周沂还开了一家民宿,“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平时村里也会举办很多交流活动,一年四季客人不断。”
“2022年,铁牛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预计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0万元以上。”徐帮淼介绍道。
铁牛村的故事是成都统筹做好城乡规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基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规划理念,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十大行动”,推动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着力打造引得进产业、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目前,成都共获评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个“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1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收入达到395亿元,接待1.32亿人次,2023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273.87亿元,接待0.9亿人次。
创新集体经济模式
唤醒“沉睡”的农业资源
一颗“水蜜桃”如何带动发展?
与铁牛村不同的是,位于简阳市禾丰镇的连山村通过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靠着一颗“水蜜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产业村”的转变。
据禾丰镇党委副书记陈伟介绍,连山村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反租倒包”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助推桃产业飞跃。具体来讲,“反租倒包”就是公司以一定代价把原由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从农户手中承租过来,对承租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建设水、电、路等农田基础设施,连片发展产业,然后再将现有发展成熟的产业切块承包给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耕种经营。
2022年,连山村引进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800亩,连片发展晚白桃、五月脆、松森桃等27个桃品种。村集体经济负责组织劳务开展除草、施肥、修枝、疏果、采摘等生产管理环节并承担劳务成本,胜男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分拣、销售等。
“这样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陈伟说, 2022年,连山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采摘桃37万公斤,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30.8万元,带动该村400余人就地就业,村民务工和土地流转收入超过570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唤醒”连山村“沉睡”的资源。2023年初,连山村围绕“赏花经济”,修建了桃源步道,统一打造了阳光房、水美乡村等消费场景。同时,建设1500亩精品粮油基地,打造“桃李连山”林盘,培育3A级林盘景区,拓展“产业+休闲娱乐观光”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成都已探索形成抱团发展型、农业共营型、村企合作型等九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已达361.76亿元,集体土地1415.26万亩,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已增至246万元。
城乡融合的关键
在于要素流动
“今天老妈来村里了,亲自下地拔两根大白萝卜炖排骨汤助兴……”这是蒲江县明月村“翩翩小院”负责人伍翩翩近期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妈妈偶尔“尝鲜”的田园生活,已是她的稀松日常。
为何从城市搬到这里?伍翩翩说缘分来自一场朋友邀约的茶会,明月村的氛围和环境很吸引她,便决定租下一个院子,留下来。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翩翩小院”除了主营修风美服、玉器配饰外,还兼办餐饮民宿,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常常“一座难求”。
和伍翩翩经历类似的“新村民”还有李清。早在陶艺界有所名气的他,几年前被明月村的茶园竹林、文创扶持政策吸引而来。在这里,他先后开了一家陶艺体验小院、一个陶艺博物馆,并陆续开了400多期免费陶艺公益培训课,带动“老村民”开了十多家陶艺工坊。
“新村民的入驻,为乡村带来宝贵的资金、项目和人气,增强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蒲江县甘溪镇副镇长左艳鹏介绍,目前明月村共引进篆刻博物馆、陶艺工作室、蓝染工作室、咖啡馆等文创项目52个,吸引来自北京、台湾等各地的100余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来此驻扎。
乡村要发展,就要畅通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如何畅通?
制度保障是关键。近年来,成都正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畅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渠道,成都将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城乡发展支撑。
2023年12月,成都宣布将培养、引进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成都农匠”;刚刚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期待的是,成都还会呈现一幅更加美好的城乡融合新画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时政要闻专班出品 记者 刘飞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