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临近秋分,四川成都大地一派忙碌景象。机器轰鸣声的背后是粮食生产丰收的喜悦,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发展的成绩单。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近年来,成都人民辛勤耕耘,农业发展硕果累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生动呈现,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农业高质高效
在彭州彩林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万亩良田翻起金色稻浪。合作社负责人赵光友从种植大户变身服务大户,带领农户开着进口收割机,收割第一批新稻。
“今年收稻,是我们种田以来最轻松的一次。”农户王大爷说,以前,这个季节全家人天还没亮就要请亲朋好友来田里帮忙。现在,百台大型农机设备集中作业,一两天的功夫全合作社的农活就忙完了。
立足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拉动乡村产业持续繁荣,彭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68万亩,标准化灌溉沟渠8383.6公里,农机总动力达41.2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07%,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耕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仅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增长了10.3%,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都一直在行动。当前,成都已扭转十余年来粮食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发展颇有活力。2021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含复种),增加4.3万亩,增长0.8%;产量230.6万吨,增加2.7万吨,增长1.2%,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两连增”。2022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577.7万亩。
农村宜居宜业
迎着和煦秋风,乡村道路整洁干净,与两旁果树交相呼应;农家小院窗明几净,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茶山竹海苍翠盎然,茶香与竹香纷纷飘扬……蒲江县明月村,俨然一个惬意闲适的世外桃源。
依托茶山竹海松林生态基础,明月村围绕景观梳理、绿道建设、旅游厕所、农户风貌整治以及院落美化,实施院落改造和川西林盘整治,持续改善乡村环境。
“我们现在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乡村。”明月村党委副书记易学兵介绍,全村建成5300余平方米法治广场、8.8公里旅游环线、7.7公里绿道、8个生态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营造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
如今的成都,村庄越来越干净美丽了,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广袤田野上吹拂,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农民富裕富足
疫情刚过,信步新津张河村,楼房鳞次栉比,营地、咖啡馆、民宿星布其间,恬静闲适,游人如织。
市民王女士早早筹划,要带女儿来网红民宿集趣·共享农庄一探究竟。“朋友都说农庄是乡间的神秘建筑群,不仅能够体验农园野趣,风情别墅还很浪漫温馨,这一次来真是一场完美的邂逅。”王女士说。
作为成都网红打卡地和近郊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新IP,集趣·共享农庄自2018年五一节投放市场后,已接待游客入住参观8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超过31.5万元。
2018年,四川省决定在新津创办中国天府农博园,张河村依托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契机,充分将农村闲置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植入“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采用“土地流转入股”方式,通过“保底+分红”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60万元。
以张河村为代表,2021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收入达1459.47亿元,位居四川省最高,是全省排位第二、乡村旅游收入313.61亿元的南充市的4.76倍。
不只乡村旅游,成都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除了务农增收,外出打工、在乡创业、盘活资源也都成为增收的新途径。农产品增值空间不断拓展,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动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强,转移性收入占比明显提高。
如今,成都城乡融合发展正在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文:张璋 陈晨 图片来源:成都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