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必须保证青海‘秦刻石’的原地原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必须保证青海‘秦刻石’的原地原状”

来源:光明日报2025-11-19 18:31

  “见到实物后,我的疑问基本得到了解答!”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蹲在尕日塘秦刻石前仔细端详,语气中难掩兴奋。

  作为现象级的学术事件,本报开展的“昆仑石刻”学术争鸣受到多方持续关注。11月16日至17日,青海果洛召开文物保护座谈会,就“秦刻石”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展开深度研讨。本报记者跟随专家学者前往现场进行勘查观测。

  尕日塘秦刻石 王雯静摄

  “今年6月以来,我十分关注‘秦刻石’,尤其想了解刻石所处的周边环境。”霍巍坦言, 经过实地勘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该刻石所在位置具有唯一性,刻石采用秦汉时期典型的‘平口刀法’,石锈已深深浸入笔画内部,绝非一日之功!

  “我认为当时刻石是为了纪功。使团经过艰难跋涉到达此地,距离星宿海不远,面向扎陵湖,又背靠着广阔的原野,选择刻下这段文字用作纪功——‘我们走了这么远,终于快到目的地了’。”霍巍进一步阐释,“刻石是秦王朝西部疆域治理的实证,也反映了青藏高原古代先民对‘昆仑信仰’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早期见证。”

  专家学者现场勘查 周洪摄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教授汤惠生多年深耕青藏高原岩画考古研究,此次现场勘查,他使用60倍显微镜对刻痕进行勘测,“新刻痕的石英颗粒边缘锋利,年代越久远则越圆润。通过显微镜观测该刻石的石英颗粒微腐蚀程度,初步判断与青海天峻卢山岩画(距今约2300年)腐蚀程度相近,具体数据还需进一步测算。”

  “刻石的发现,将‘昆仑’从神话昆仑向地理昆仑的认知转变提前至秦代,意义重大!”作为考古工作者,汤惠生关注考古发掘的同时,对刻石的文本内容亦有研究,“相信通过未来的考古发掘,还会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刻石所蕴含的内涵、文化意义进行多方面的阐述,这对于我们研究河源昆仑,理解青海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专家学者现场勘查 王雯静摄

  为何这块石头会掀起如此大的讨论?“它颠覆了学界此前对该区域的认知,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在梳理文献时发现,刻石发现地应该是秦汉时期羌人在黄河上游区域迁徙和交往的常用通道,也与后世的‘唐蕃古道’高度吻合,刻石的出现实际上‘有迹可循’。”

  专家学者现场勘查 王雯静摄

  这是仝涛又一次近距离勘查“秦刻石”,他表示,“通过再次对刻石上的文字进行认证,尤其是最后一句‘前□可/□百五十/里’,我们一致认为是‘前行可一百五十里’。全文只有‘昆仑’这一个明确的地名,那‘一百五十里’所指的方向和目标应是采药目的地。经过秦代的度量衡标准进行换算,该地落在扎陵湖以西的星宿海范围内,这不但与《山海经》中的记载有所呼应,还与后世认定的河源区域吻合。”

  仝涛进一步补充,“文献检索显示,秦汉时期关于‘一百……里’的表述相当常见,与‘百……里’并存使用,认为它不符合秦汉文法习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刻石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秦时用语习惯的更多新认识。”

  未来“秦刻石”的保护研究工作如何开展?与会专家建议,保护措施必须保证刻石的原地原状,充分尊重和保留刻石的历史地貌与环境景观,杜绝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扰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实现活化利用,让文物“有人气”。

  同时,还要对刻石所在的黄河源区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填补时空框架,复原古代族群、路网与文化面貌,从根本上支撑对刻石背景的理解,填补该区域从东周至西汉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巨大空白。

  当前,青海对“秦刻石”实行最严格的现场值守,不仅设置了防护围栏和电子监控系统,还派遣专人进行现场驻守,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信信号等条件限制,实现对刻石的24小时守护。

  “刻石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未来我们考虑在原址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复制展示、第二现场视频传输、VR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刻石价值,讲好青海文物故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