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秋时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各个公园已然换上“盛装”,金灿灿的杨树叶、火红色的五角枫、深褐色的柏枝与清澈水景、蜿蜒步道相映成画。近年来,乐都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绣花功夫”擘画城市秋景,通过“大公园提质”与“口袋公园补缺”双轮驱动,相继建设的公园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以生态建设提升着城市宜居度,让绿色发展的“金色成果”惠及民生。
在“大公园”建设中,已建成的三河湿地公园成为标杆——昔日荒芜滩变为如今的“彩色生态带”,岸边的芦苇荡泛着苍黄,与远处的红柳、近处的秋菊构成层次分明的画卷,成为集生态防护与深秋健身于一体的城市核心“暖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满足群众“出门入园”的迫切需求,乐都区以“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规划增绿”的“四绿联动”策略,让“口袋公园”在闲置角落、裸露地块间悄然绽放。彩陶公园、进喜公园里,老人们围坐在洒满阳光的长椅上晒暖聊天,孩童们追逐着飘落的枫叶嬉戏,暖融融的场景日日上演。南凉遗址公园、西沙沟湿地公园补种了耐寒的秋景植物,筑牢城市深秋生态基底,成为周边群众的“共享暖客厅”,这份“家门口的深秋惬意”让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滩,别说鸟了,连草都长不好。”洪水镇河西村村民感叹,谁能想到,昔日的废弃滩,如今成了禽鸟南迁的“中途驿站”。在乐都深秋的湿地里,水草虽已泛黄却依旧丰茂,澄澈的尾水缓缓流淌,岸边的秋柳低垂,偶尔有鸟掠过水面,这份深秋生机让所有群众赞不绝口。
从荒废滩涂到生态乐园,乐都区湿地的蜕变,不仅是青海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范本”,更成为全省重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它以“小微湿地+”的创新模式,将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有效传递生态治理接力棒,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盼。如今的人工湿地,泛黄的芦苇荡里藏着越冬的水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红枫与蓝天,翅影波光里涌动着独特的深秋生机。

据了解,截至2024年,乐都区已建成、改造各类公园绿地10个,总面积达198.7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扩展至908.61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升至45.43%,较2020年增长4.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7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5.1平方米,“推窗见秋景、出门入暖园”从愿景变为日常。
在近年来的建设中,乐都区巧妙植入河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在南凉遗址公园增设文化石刻,在彩陶公园的落叶间布置传统纹样地绘,让群众在深秋休闲中触摸城市记忆。同步推进的32条城区道路绿化与7个公园广场精细化养护,在街角补种了红枫、银杏等秋景树,让街角“金色微景观”与大型绿地相映成趣。
宜居底色的擦亮,更离不开精细管理的护航。乐都区以“管理无缝隙、作业无死角”为标准,将城区划分为12个保洁片区,针对深秋落叶增多的情况,主要街道实行“一日四扫+动态巡扫”,人机协同清理落叶,让背街小巷在深秋也焕发整洁新颜,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83%。121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小区、近千个分类果皮箱、14辆生活垃圾压缩车构建起全链条处理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深秋的绿色家园筑牢“清洁防线”。
从荒滩到湿地,从垃圾场到金色绿地,从“一处美”到“全域深秋美”,“十四五”以来的乐都,用52.68公顷公园绿地的增量,4.7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的跃升,绘就了“城在秋林中、人在暖景中”的宜居画卷。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通讯员王桂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