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日报评论员:于砥砺中开新境——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评论员:于砥砺中开新境——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七

来源:光明日报2025-08-10 19:41

  【学术争鸣】

  北宋末年,“一代词宗”李清照写下一篇短文《词论》,评价柳永“词语尘下”,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不协音律”。

  此论一出,时人莫不惊诧,赞许者有之,非议者有之,甚至有人以“清照自矜”诟之。然岁月为清照点赞:直至今日,《词论》仍被视为词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是文艺理论研究者案头必备。

  这位才女一定没有想到,如此一篇短论竟泽被后世千载——《词论》早已突破了臧否当代词人是否客观公正的范畴,拓展到与词学、文学、音乐、美学甚至哲学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如词是不是“诗余”、是不是一定可唱,文学的创新与继承又应遵守哪些法则……

  学术争鸣,自肇端起,就必然成为一个思维的原点,逐步衍生弥散为文学理念、文化传统、哲学原理、审美意趣、生活方式、理想追求等诸多方面,万木争春,从而蕴养文坛枝蔓参天。

  回想上世纪60年代中期肇起于光明日报的“《兰亭序》真伪之辩”,不难发现,那场争鸣的意义,早已超出“一件书法作品”的范畴:有人初识“蚕头燕尾”“悬针垂露”;有人诵读“天朗气清”“群贤毕至”;也有人不满足于清流激湍曲水流觞,把目光投向更为辽远的居延、云梦,在金石竹帛间探幽发微。

  更有人发问:正当偏安江南的危急关头,官至右将军的王羲之,何以只是载酒优游?《兰亭序》的纸面潇洒间,是否还有更多无奈、更多悲摧、更多思绪?

  直至今天,作为具象的《兰亭序》的真伪,依然话说不尽,那个兰亭、那座会稽、那群士子、那场永和九年美好春日间半醉半醒的诗酒畅叙,已经凝聚成一个文学符号,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风雅江南。

  更可贵的是,这场学术争鸣,发展成一场全民文化普及、历史经脉推导和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唤醒,引导人们重抚历史的厚重、感悟生命的价值、推演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学术争鸣,最大的特点就是持论的独特性。因其独特,因其“百花竞放”,便更显明艳夺目、众芳馥郁。在这样的过程中,坚持己见与从善如流都有价值,或肯定,或否定,或质疑,或验证,总有意外的发现扑面而来,原有的思维定式、学术框架被突破,新的理念破茧而出……

  正如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随着互联网出现,信息海量,“人人都有麦克风”。学术研究,早已不是一个人、一支笔、一间书斋可就。观点杂糅,青峰簇起,目不暇接,欲“一言而为天下法”,难矣!何是真章?何为真伪?学术争鸣见!

  以“昆仑石刻”例,所涉年代、物候、地域、文献等,远远超过“《兰亭序》真伪之辩”,仅以个人青灯黄卷、钩沉索引,纵然思接千古、包容万端,也难以探微发新;唯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多方佐证,方能接近至理。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昆仑石刻”学术争鸣视为一场突如其来、规模浩大的学术狂欢。可以肯定,这是静水深流之前的高峡激湍、汹涌奔浪,这是为发展储能,这是为突破蓄势。

  “浪汹涛翻忽渺漫,须臾风定见平宽。”众说纷纭的学术争鸣,必将带来更为激动人心的学术繁荣!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