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日报评论员:于辩议中获智识——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六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评论员:于辩议中获智识——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六

来源:光明日报2025-08-10 19:41

  【学术争鸣】

  真理,如取火之燧,而学术争鸣,则如予它一次钻研、一回撞击,让真理的光辉越加夺目。

  真理,如参天之木,而学术争鸣,则如予它一缕春风、一场甘霖,让真理的根脉越加扩深。

  真理,如浩荡之河,而学术争鸣,则如予它一泓清泉、一层淘浪,让真理的认知越加澄澈。

  学术研究,是从理论的高度认知客观世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犹如深山采芝、深海探珠。诚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确,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能轻易就能把握,学术研究中争鸣论辩、诘难交锋应是必然。争鸣过程中,双方竭全力为自己的观点寻论据,彼此勾探求索觅正道,以期求获真知。

  其实,学术争鸣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探求真知,对弘学启智、匡谬布新、激浊扬清,意义非凡。

  学术争鸣,可以拓宽认知边界。一切理论与认知,都并非单一维度的框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两汉之际,经学领域今古文之辩,从不同角度解读儒家经典文本,助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整体发展。

  学术争鸣,可以涵养辩证思维。一切理论与认知,都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简单相对,具备辩证理性思维,才能导向真理的彼岸。宋明两代,“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二说,在哲学本身的思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孕育了使用分析、推理、论证的思维方法。

  学术争鸣,可以促进知识普及。一切理论与认知,不能只是荒江老屋中二三人商量培养之事,只有让更广泛的人群参与,才能叩发大鸣、并在取长补短中不断完善周备。战国百家争鸣时的诸子讲学,宋代书院繁盛中的鸿儒弘道,新文化运动里的文白论辩,各种学说通过争鸣而引发共识。

  学术争鸣,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一切理论与认知,不应仅看作是书本上的知识、笔头下的道理,它们能提高人的素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新文化运动勃兴,科学与玄学之争,在探索认知人生的方法论时,宣传了唯物史观,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回溯历史,凡是学术争鸣旺盛的时代,必是文盛兼备的时代。学术争鸣成为发展科学的基本手段、扩充知识的重要方法、文化繁荣的主要标志、文明进步的必经途径。人们在学术争鸣中,获得教益、洞悉规律、掌握真知。

  可以说,学术争鸣,如同一场智识较量的“大擂台”,看起来,“拳脚相向”,实际上落在身上的是,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涵养、知识短板的补齐。它告诉人们:真理不惧辩论,认知需要检验,思考蕴含力量。

  当社会大众广增学养、善于思辨、勇于表达时,一个社会的整体智慧与创造力,便得到了汹涌释放!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