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海日报记者 李雪萌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核心要义、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目前,青海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部署,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打造一批精品社区“石榴籽家园”,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站在新的起点,青海各民族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续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辉煌篇章。
有形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时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精心打造“石榴籽家园”18家,创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7个,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3个;创建“两弹一星”石榴红品牌,开展红色研学培训66期;创新破题模式,通过“六小”工作法、“五员合一”基层治理新模式,着力解决县域社会矛盾风险隐患……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从小切口入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省人大代表、海晏县委书记斗拉表示,今年,海晏县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从“数量领先”迈向“示范引领”。深化思想认识,精准谋划落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目标凝聚强大合力;聚焦工作重点,在讲好“海晏故事”、拓展“三交”载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方面勇立潮头,树立标杆;抓住关键环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力争村(社区)“石榴籽家园”全覆盖。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上庄村,民族团结是生活日常,是无需言说却处处彰显的默契。汉族、藏族、回族同胞在这里和谐共生,多年来村内从未发生过民族纠纷。各民族群众共同谋划发展之路,齐心追求富裕生活,携手创建和谐家园与文明新村。在田间地头、在村舍街巷,互帮互助的温暖情谊如春风拂面,真切印证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
省人大代表、黄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确藏卓玛表示,自己从这片和谐的土地中汲取力量,也深感责任在肩。今年将全力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新部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多策多举有力夯实民族共融根基
如今的青海,民族团结绚丽之花处处绽放,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彼此尊重、信任,在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奏响了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如何巩固成果,进一步扎实筑牢民族共融根基,让民族情谊更加深厚?如何让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部署要求,切实落实落地?
省政协委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宗委副主任更泽民,立足海西州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他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宣传教育机制刻不容缓,要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海西州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大幅提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更泽民认为,拓宽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也十分关键。要坚持“融”的导向,全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健全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管理机制,让少数民族同胞在城市中能够安居乐业,感受到家的温暖。强化“社区石榴籽家园”的服务功能,为各民族同胞提供一个交流互动、互帮互助的温馨场所,促使各民族从最初的“物理互嵌”,逐步迈向心灵相通的“心理互嵌”。同时,依托浙江援青、东西部协作等优质平台,深化“三项计划”和“十项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让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底线与基石。更泽民建议,稳慎推进民族工作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结合海西州统一开展的法规文件清理工作,系统梳理评估现行民族工作相关法规,对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条款进行修订,对存在漏洞的地方补充完善,确保民族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聚智聚力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发展的基石,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强大磁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的关键“法宝”。
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研究员介绍,2024年,青海谋划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个一”工作体系,抓纲带目强动力、汇合力。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4.25亿元,同比增加1279万元;免费发放的低氟边销茶被赞誉为“铸牢茶”“三交茶”,惠及35万名群众;援青省市投入2.15亿元,实施51类“三交”项目,同比增加1.22亿元;完成编纂《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历史铸就共同体》等书稿。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画笔下的唐卡、脚尖下的旅行、传唱中的花儿、输出中的劳务,都被赋予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等多重意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拾级而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好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展望新的一年,鄂崇荣建议,青海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芯片一样进一步深度嵌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十项行动”“三项计划”不断走深走实。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赋予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全要素领域“三个意义”,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社区“石榴籽家园”为抓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细胞工程,不断将互嵌式要求、“三交”理念延伸到小区物业、楼栋单元和居民家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可亲可及。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协作,使青少年从小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有效增扩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流量”,线上线下融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青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