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第三届自然观察节启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第三届自然观察节启动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9-20 16:40

  祁连巍巍,山脉绵延千里,无边的碧绿与皑皑雪山交叠,山间盆地那奔腾的河流与美丽的湖泊为雄伟的祁连山增添了无限的风姿。

  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第三届自然观察节启动,来自中国各地文学界、摄影界、教育界、媒体界以及有关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参访者一行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共同探索自然奥秘,感受自然之美。

  “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祁连山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意识和国家公园理念,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表示。

2222

  【祁连山国家公园风景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重要产流地,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冰川雪山、森林草原、丹霞丘陵、沼泽湿地、绿洲沃野,一处处野性而张扬的美景在祁连山交相辉映,雪豹、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这里休养生息。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狐界的“颜值小霸主”赤狐和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藏原羚等丰富的野生动物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祁连山成为人们探索自然的博物馆。

333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院长王怀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青海比自己十年前所见的青海更美了,祁连山的野性与原始之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加强烈了。

  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保护站站长德康对此深有感触,“2017年管护站刚开始设立的时候,我们在巡护中能见到的野生动物都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雪豹只是听过没有见过,然而经过八年多的努力,就在前两个月之前我们还拍到了一只成年雪豹,一切都变样了。”

  在祁连山悠长而平坦的公路上行驶,你会看到牛羊与行人在相遇时会互相礼让,随处可见的久远化石、肆意活动的野生动物与欣欣向荣的茂密植被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这边是我们救助的藏原羚,我们这边救护站面积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将它们散养在这边,可以看出它们的身体状况是很好!”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站长马存新向来往游客讲解着每一只被救助动物背后的故事,“这边的三只大鵟我们正在帮它们做野外生存的训练,它们现在正在啃食的是我们放进去的高原鼠兔,如果不做这种野化训练就将它们放归自然它们是很难适应……”

55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内被救助的马鹿。程楠摄】

  多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繁荣共生的新路径、新模式,在生态旅游、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

  在此次自然观察节总结会上,来自文学界、摄影界、教育界、媒体界以及有关非政府组织等相关领域专家等纷纷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建言献策。

  “祁连山国家公园产生的生态、文学、科研、教育等各方面的价值是造福整个世界的!”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鲍尔吉原野第一次参加自然观察节活动,也是第一次来到青海的祁连山,他动情表示,“全国的作家艺术家都应该到这里参访,丰富自己的创作,净化自己的心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通讯员程楠)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精彩剪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