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兴调查研究】中共玉树州委副书记、玉树市委书记张琨明: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研究——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大兴调查研究】中共玉树州委副书记、玉树市委书记张琨明: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研究——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2024-01-30 14:10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阐明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深刻意蕴。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立足“国之大者”,为更好发挥青海特有资源禀赋和特殊优势,提出“必须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责任,始终坚定自觉地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治理格局指明了具体路径。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赋予了玉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全民行动体系建设的特殊使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三江源核心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调研为基础,从推进全民行动体系的必要性入手,尝试分析当前三江源地区全民绿色行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全民绿色行动提出了对策建议。

  图为新玉树市貌一瞥。

  一、构建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高地全民行动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这一表述彰显出青海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特殊地位。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中不难发现,生态保护全国一盘棋,青海特别是“三江源”地区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国之大者”的定位背后深蕴着其对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责任。一是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这里有巍巍昆仑、莽莽祁连,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涵养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从源头冰川雪山飞流直下,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含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地区),惠及20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二是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源区内共有兽、禽、两栖类动物337种,许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植物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地质发育年代短,地质不稳定,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轻的发育阶段,在旱寒环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生态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极易损毁,且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特别是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往往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文化的基本构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先进文化,是 21 世纪面对三江源地区诸多生态危机所作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一是“崇山敬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远古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人们,千百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其中既有“天人合一”生态观的价值选择,又有崇尚雪山冰川,敬畏江河湖泊,仰慕日月星辰,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道德和时空界限。二是“生态报国”的现代感恩文化。玉树“4·14”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经历灾难时,表现出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深刻体会到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使“绿色感恩、生态报国”成为玉树人表达谢意最真挚的情感和行动,全体干部群众无私奉献,为中华民族呈现出一个天蓝、水清、山绿的三江之源。三是“生态美学”理念的深层把握。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但人的眼睛天生就有对青山绿水的神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绿水青山”不仅是支撑人类基本福祉和财富创造的基础,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

  (三)构建生态文明高地全民行动体系的现实基础

  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根本在于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实践指引。从理论层面看,全民行动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所提出的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统一的生态共同体思想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劳动人民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支撑着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宗旨意识看,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从历史方位看,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是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的现状

  (一)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明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明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更高要求,持续改进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在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先行先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 全民行动体系的制度逐步建立。玉树州委、州政府正确把握最大价值、最大潜力、最大责任在生态的辩证关系,把“生态立州、绿色崛起”作为执政之要。在顶层设计方面,相继出台《玉树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玉树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玉树藏族自治州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 <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 >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起草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构建起全民行动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党建引领方面。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建立起“党建 + 生态”“党建 + 环保”的双重动员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党中央赋予的政治任务,作为考验党员大局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大考场,形成了“生态 + 民兵”“生态 + 合作社”“生态 + 群团组织”的宣传动员体系。在体制机制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在五大国家公园中位列第一,充分说明了保护三江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推动三江源保护从粗放迈向精细、从传统迈向先进、从“九龙治水”迈向“五指成拳”,明确了任务分工、强化了责任落实,实现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2. 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增多、领域延伸。建设生态高地的全民行动体系,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一是创新实施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行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是玉树特殊的生态地位所决定的,随着全州干部群众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行动应运而生。一方面,清除存量,确保山青水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组织动员群众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多频次的垃圾清理活动。按照“户收集、村分类、乡处理”的原则,通过一年的时间,90%的乡镇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83% 的村做到了垃圾分类回收,污染存量得到有效消减。另一方面,严控增量,解决污染根源。全域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采用有机可分解替代,实现禁塑减废目标,使白色污染不再增加。二是构建生态、人文、经济功能复合体。对玉树而言,绿色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着手,通过打造高原精神文化展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国家清洁能源普惠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频共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生态红利,进而强化环保参与度,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

  3. 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提高、行动增多。如今在玉树,生态文明理念已厚植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已激活细胞,生态文明责任已融入血液。玉树农牧区随处可见的“我是党员我承诺”、党员村干部家庭门前的责任牌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员家训、村规民约、生态文明公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玉树党政同责、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对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增加全民行动的作用。一方面是全民行动体系的精神塑造。随着玉树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功,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可可西里成为全国第51处自然遗产地,三江源水源地成功入选“中国好水”,玉树各族群众生态自信、生态自觉得到进一步鼓舞。特别是组织开展“生态法庭”“野生动物伤害补偿”“小手拉大手”“禁止外来鱼种放生”等创新做法,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有力推动了玉树构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青海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一体的新时代玉树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引导广大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奉献者,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玉树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的鲜明标识。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多样化转移支付的经济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行动体系,稳定的经济支持,是关键的要素保障。一是实现生态就业。全州42万人口中,有1.8万人实现了生态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均月工资1800元,家庭年受益2.16万元,生态就业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改革红利。另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深入推进,共设立各级河长456名,州、县、乡、村四级河长担负起1138条河流和107个河流的管理工作,各级河湖长巡河总数达9800余次,使河湖管理,河湖治理有序推进。二是实施生态补偿。全州完成625.1万公顷的禁牧任务,核减超载牲畜97万羊单位,享受政策的牧民有7万余户30余万人,人年均达1800元。针对日益严重的人兽矛盾、牲兽矛盾,实施“野生动物伤害补偿”“牛羊保险”措施,将群众利益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循序推动生态移民。这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退耕还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城市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增多,一批生态移民、经济移民、自发移民高速成长,全州60%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农牧业人口的减少,使沉寂的草原焕发出生机。

  (二)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全民行动体系建设,正处于开篇点题、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体系建设突出问题的窗口期。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全民行动体系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1. 组织化水平不高,推进全民参与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全民行动体系的总体制度框架虽然已经建立,但还缺乏细化的配套政策。有些地方对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参与环保的诉求及参与程度把握不准、底数不清,难以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引导公众有序有效参与生态环保的政策规则和行动指南,公众参与还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渠道,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公众出现“不会参与”和“懒得参与”等现象,影响全民绿色行动的深入推动。2. 社会发育程度低,全民行动的规模和效应滞后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玉树的社会形态基本脱胎于封建部落制社会,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些地方至今残留着封建农奴社会的历史遗迹。相对的,科学的知识普及缺乏有效供给,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了解多停留于表面看法和直观感受,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另一方面,部分公众有意识,也有意愿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但没有相应的行动技能,缺乏科学的参与途径。3. 经济结构单一,“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措施不多。玉树是典型的吃财政饭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新型绿色产业尚待发展,如何使贫困地区“摘帽”成果持续巩固,已成为三江源地区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市场发育落后。在广大的农村牧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氛围浓厚,除去冬虫夏草等副产品外,鲜少对牲畜进行养殖和市场化交易。农业生产一年一熟,河谷为主的农业区由于土壤肥力、热量、水分等不够充足,多数实行耕一年休一年的作业方式,整体产量低,导致农业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二是生态补偿方式单一。当前生态补偿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财政补贴的方式,市场化补偿方式还比较欠缺,包括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等方式未能有效建立,单一的补偿方式使得市场在调配生态资源中的效率没有显现。三是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与受偿区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比较侧重研究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受偿区“发展权利”关注不多,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好促进本地自主发展和个体收入、生活水平提高。

  三、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对生态工作的领导,完善全民行动体系的制度设计

  全民行动体系是青海生态文明高地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必须依靠制度的不断创新来保障。首先,要坚持党对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全民行动体系建设的领导。按照马克思主义“两点论”“重点论”的要求,全民行动体系必须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体现社会的总体意志和目标,由政府全面主导逐渐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过渡,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全民行动体系落地生根,实施生态保护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再次,强化全民行动体系的政策约束,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资格,严格规定好参与方权利与义务,建立准入制度与竞争性规则,完善活动交流平台,确定监管部门权责。

  (二)厚植精神高地的生态情怀,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全民教育

  通过组织好“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宣传贯彻《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等活动,丰富完善生态文化和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强效果。加强对生态环保社会组织和生态环保志愿者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把他们的积极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动员组织起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研究制定多层级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宣传方案,扎实开展环保科普、环保大讲堂等活动,引导推动公众参与,面向单位、企业、农牧区、社区、学校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扩大公众参与渠道,争取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探索两山转化的玉树模式,不断强化绿色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保护三江之源的生态,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生态保护和推动发展协同共生的生态文明路径。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教育、高端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积极开发探险旅游、冬春冰雪旅游、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等新型旅游项目,做好“生态 +”文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四)树牢生态共同体意识,加强全流域交流的协调保障

  一是建议强化国家公园对跨州域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职能,统一行使对国家公园的监督与管理,不断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运行、管理等,设置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项目,培养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三是巩固“澜湄之约”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接续黄河、长江源头河尾及其流域文化旅游链接,倡议建立“唐蕃古道”合作交流机制。

  (五)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建立普惠有效的激励机制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要立足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按照生态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探索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的路径,保障绿色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围绕如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注重挖掘山、水等生态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口碑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把品质优势转化成价值优势,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作者张琨明系中共玉树州委副书记、玉树市委书记)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2024年第1期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中秋遇上“超级月亮”

  • 香港中秋夜 大坑“舞”火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目前,北京市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拥有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的完备产业链条,呈现出以设计和制造为引领、装备强势支撑、封测加速成长的态势,形成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快速发展态势。
2024-09-13 10:12
这是该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继今年3月取得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中心检测报告后的又一重大进展,进一步加速国产量子安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落地。
2024-09-13 09:12
今年是美敦力全球创新75载及在华全面发展3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2024-09-12 20:41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
2024-09-12 10:26
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
2024-09-12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