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组团式”帮扶看青海果洛医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远到近的精彩蝶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从“组团式”帮扶看青海果洛医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远到近的精彩蝶变

来源:光明日报2023-11-14 16:59

  长期以来,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医疗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自医疗“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启动以来,来自上海和青海省内的帮扶团队持续聚焦医疗短板弱项,主动融入,倾心帮扶,从项目建设、资金援助、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上海市及省内的6个帮扶团队55人奉献在果洛各医疗卫生机构,为果洛州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不断向前向好发展,实现了“三个转变”的跨越发展。

  从无到有,填补医疗技术空白

  近年来,青海省果洛州积极依托帮扶团队后方资源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指挥员”“智囊团”作用,结合重点帮扶县医院实际需求,聚焦医院管理、诊疗水平、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向,加大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和新专科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拓宽医疗服务领域,不断形成具有高原医疗特色的医院发展模式,提升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上海市帮扶团队因地制宜、按需施策,重点打造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实现青海省、上海市34家三甲医院信息联通,先后开展了远程培训、远程诊疗等项目,试点打造了“院士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工作室”,医院业务量同期上升27%,多个学科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玛沁县先后引进开颅手术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超声/CT引导下穿刺术等新技术新项目25余项,率先实现应用青海省内唯一载有40排CT的“移动医疗一体车”,创新性融合“车载高清CT成像技术、5G远程通讯技术、AI辅助诊断技术、影像专家复合会诊”等多项技术,有力解决了果洛州地广人稀、CT配置困难、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班玛县创新开展四维彩超、NT检查、无痛肠镜等新业务、新技术20项,进一步拓展了诊疗范围,填补了多项医疗技术空白;甘德县也开展包括喉部穿刺、清宫术、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及急诊科各类抢救等新技术10余项,有效提升了急救能力和水平;达日县则自主开展阑尾炎等各类手术200余例,成功救治首例脑梗塞患者,打破了11年来自主开展手术“零”的局面。各重点帮扶县创新技术、填补空白,推动医疗服务不断深化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显著提升。

  由少变多,补齐本土人才短板

  扎根果洛的帮扶团队坚定落实“带土移植”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起了“一带多、多带一”师带徒、团带团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从手术指导、教学查房、新技术培训等集中发力,强化带培,促进本土医疗人才尽快成长成才,实现从人才“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为果洛培养造就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达日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师带徒”的方式,选派10名本土专业技术人员赴省级医院进修,一体化统筹推进“组团式”+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架构,实现了省、县、乡医疗人才培养三级联动;班玛县通过临床带教、跟岗学习、示范教学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骨干25名,引进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医师3名,安排21名医疗骨干和专科护士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考察学习、跟岗实训,助推“双向交流”机制走深走实。同时,其他各县积极落实帮带责任,细化帮扶举措,大力培养本土医疗专技人才100余名,逐渐突破了本土医疗人才匮乏的瓶颈和堵点。

  从远到近,缩短“患者”就医半径

  青海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帮扶团队聚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第一时间让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大力开展巡回医疗、义诊科普等医疗基层行活动,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的目标。

  上海市医疗“组团式”帮扶团队结合果洛实际,充分整合、利用上海援青医疗资源,打造“两小时”救治圈,以“120”急救平台为统领,将果洛州人民医院作为全州应急医疗救治中心,以玛沁县、甘德县人民医院为支点,乡镇、村社区卫生室为补充的医疗急救网络已初见成效,成功救治急性心梗22人,脑血管意外患者18人,急性创伤多发伤患者28人;达日县成功举办“九乡一镇”三位一体化诊疗直通车健康科普活动,多次开展巡回医疗下基层惠民活动,向牧民群众免费发放急需药品,免费进行地方病筛查,极大地缩短了人民群众就医距离;玛多县多次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岐黄针疗法100余人次、火针疗法、推拿正骨整脊疗法等50余人次,拓宽了义诊服务范围,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 习近平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