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岛“免费餐厅”4年供餐12万余份 老爸老妈吃出晚年“幸福味”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岛>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邱晓琴]

青岛“免费餐厅”4年供餐12万余份 老爸老妈吃出晚年“幸福味”

来源:青岛新闻网2022-07-14 10:16

24小时热图
  • 安吉余村:从采矿村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绿色蝶变

  • 中国队首次参加世运会软式曲棍球比赛

  • 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

  •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主场活动在福州举行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2025-08-04 09:4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研究团队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沿着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进而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5-08-04 09:40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团队采用单晶石墨作为前驱体,在金刚石压砧内的准静水高压(2亿兆帕)、高温(1400摄氏度)条件下,成功合成百微米级大小、高度有序的六方金刚石三重孪晶样品。
2025-08-04 09:37
现在,深海所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在深渊极限深度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群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太平洋的深海俯冲带,在海沟中绵延超过2500公里。“我们的分析显示,深渊冷泉甲烷的碳和氢同位素值非常负——指示甲烷是微生物成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的。
2025-08-04 09:36
光明日报上饶8月3日电 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中发现了跳蛛科合跳蛛属新物种——婺源合跳蛛。
2025-08-04 09:29
加载更多

  【青岛新闻网独家】

  在青岛,有这样一家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公益餐厅,名叫“日善堂”。在这里,凡是年满70周岁且有需求的老人都能免费用餐。

  自从2018年日善堂正式开业以来,一千多个日夜,十余万份营养餐,极大解决了社区内独居老人、高龄老人、重残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在这个不足百平方米的助老餐厅里,没有利益营收,也没有工资业绩,有的只是自发前来服务的上万名志愿者,希望陪老人们开开心心吃顿热乎饭,让他们感受尝到晚年的“幸福滋味”。

  “让我陪你好好吃顿饭。”

  中午11:30,店内的音乐准时响起,志愿者们早已换好服饰,手握扇子和手帕开始活跃气氛。老头老太太们围坐在一起,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了节拍,也一起沉浸在这份欢乐之中。

  2018年10月17日,在青岛十几位爱心人士的筹资下,第一家日善堂在市北区开平路社区开始运营。“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让老爸老妈们开开心心吃顿饭。”日善堂餐厅的负责人刘笑蕾告诉记者,最初想开设一家助老餐厅是因为自己的父母。

  由于工作繁忙,当自己从一周回家吃一顿饭,变成一个月一顿时,“随便应付两口”也渐渐成为父母日常的吃饭方式。反正孩子不回来,买菜洗菜炒菜一顿忙活下来也吃不了几口,老两口腿脚不便,也干脆懒得动弹了。“直到有天我临时回家,居然看到我爸在泡方便面,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久没陪父母吃顿饭了。”不只是自己,身边的朋友闲聊时也总能谈起老人一个人在家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刘笑蕾这才明白,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并非没钱吃饭,更多是因为孤独、行动不便让吃饭成为难事儿。

  自己多年来心系公益事业,却连自己父母吃饭的事儿都没解决,刘笑蕾当即联合自己所在的青岛市日善慈善基金会理事,共同出资建起了助老食堂,为70岁以上孤寡、独居、残疾、高龄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在这儿不仅吃得好,更吃得开心!”

  对于刘笑蕾来说,助老餐厅的开设绝不是一时兴起。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加健康的餐食,日善堂选择以素食为主打,每天变着花样来:周一吃蒸饺,周二做炒菜,周三吃面条,周四就蒸包子……每天的菜色都不一样,连食材都是自己种植的应季蔬菜瓜果。“来吃饭的老人就跟自己爸妈一样,得让他们吃得安心。”

  “我在这吃了两年多了,不仅饭菜合口味,还能上这儿跟大家说说话,比自己一个人在家吃好多了!”今年83岁的高大爷是日善堂的常客,每天中午准时拄着拐杖来店里吃饭。三年前,老伴的离世让高大爷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只能一个人坐着默默发呆,孩子们不常回家,经常是吃了上顿忘了下顿。直到听邻居提起日善堂的存在,来了才发现,不少老同事都在这里吃饭。“我走过来只要10分钟,特别方便!每天能热热闹闹地吃顿饭就特别满足了。”高大爷说。

  饭菜、水果、酸奶……除了要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让大爷大妈们吃得开心、吃得高兴。餐前的固定表演,志愿者们总会拉着老人们一起做做手势操,动动身子、亮亮嗓子,围坐在一起聊聊街坊邻居里的新鲜事儿。“在这儿不仅吃得好,更吃得开心!你看,这些都是我在日善堂认识的姐妹。”81岁的谢奶奶擦了擦嘴,挽着两侧伙伴的手,准备一起散步回家。

  他们是日善堂最坚实的后盾

  一家小小的日善堂,1600余个日日夜夜,累计提供超12万份免费餐食,过年放假从不关门。这里也渐渐成为大爷大妈们心中的一处归属之地,在日善堂,不只是吃饭,还有更多温暖。

  这里没有老板,也没有员工,大家都称自己为“志愿者”。开业至今,日善堂已经聚集了21724位志愿者,他们是企业家,是公务员,是学生;或是公益体验,抑或是固定义工。但只要一换上制服,他们就是日善堂的一分子。

  “别的不行,做饭还能拿得出手,我就留在这当大厨了。”日善堂的周一主厨寇熙海其实是在附近开机械公司的老板,由于离得近,寇师傅总是时不时来店里帮忙。一个人负责六七十人的饭菜,免不了在后厨忙得汗流浃背,但只要看到老人吃得开心,一切也都值了。

  不只是寇师傅,身为周一店长的曾拥军从开业之初一直干到今天,老人的接待、洗菜备货、拖地擦桌子……每周一店内的大小事务都由她来安排,但没人知道,这个正忙着收拾吃剩碗筷的志愿者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的得主。“谁都会有老的一天,也许一顿饭不算什么,但这种陪伴是最珍贵的。”看着大爷大妈们从最初的怀疑到如今的坦诚,乐呵呵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这些志愿者的心里,也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转眼走过4年,日善堂也在公益助老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除了淮阳路和正定四路上原有的两家,如今在李沧区、崂山区也将相继开设新店。很多人会疑惑,日善堂巨大的开销何以承担?“不只我一个人,我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他们就是日善堂最坚实的后盾。”刘笑蕾这样回答。(记者 李丽涛 宁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