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岛3年将建10个左右“园中园”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岛> 要闻 > 正文

青岛3年将建10个左右“园中园”

来源:青报网2022-05-11 16:51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两种类型“园中园”

    ■专业科技产业园主要布局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区域,聚焦1个主导产业,由园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

    ■都市科技创新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老城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依托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打造创新创业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街区

    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火炬”亮不亮、“引擎”强不强,关系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

    5月10日上午,我市召开2022年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发布《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试行)》)和《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试行)》)。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工委书记、高新区专委会主任耿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实施方案(试行)》,我市将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梯次培育体系,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根据《实施细则(试行)》,我市将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部署,紧扣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3年内建设10个左右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简称“园中园”)。

    一季度高新区发挥“领跑”作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胜利闭幕以来,涉及人才、产业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接踵而至。青岛国家高新区作为青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是贯彻落实全市决策部署、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

    在2022年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高新区“一区多园”各园区围绕贯彻落实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和一季度园区“双招双引”、实体经济发展、产业链培育、科技创新等情况,说工作、摆问题、找原因、亮目标、谈打算。

    从各园区一季度的发展数据来看,青岛国家高新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领跑”作用。以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为例,一季度,主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16.3%,跑赢全市(6.1%)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14%,亦远超全市平均增幅(6.8%),其中,“四新”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3%,增长66.2%,实现“开门稳”“开门红”。此外,主园区一季度签约引进优质项目27个,总投资66亿元,其中,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规上企业研发费用达到4.2亿元、增长2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2454件、增长34.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31.6%。

    培养“后备军”扩容

    目前,青岛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一区九园一带”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达到467平方公里。在今年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青岛国家高新区位列第16名,比上年度前进4名。不过与全国排名靠前的国家高新区相比,青岛国家高新区还存在经济规模和体量偏小、资源集聚能力不足、新培育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偏弱、营商环境仍需提升等问题。

    为推动青岛国家高新区提质扩容,此次会议发布了《实施方案(试行)》。根据该文件,我市将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梯次培育体系,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按照要求,申报“培育园区”,应满足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产业基础较好、政策体系完善、创新能力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等条件。经认定的“培育园区”,可以同等享受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培育成熟的园区,择机报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纳入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

    打造“尖兵”提质

    针对我市科技园区普遍存在“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空间利用率低、科技服务能力差、人才集聚度欠缺等问题,我市出台《实施细则(试行)》,紧扣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计划3年内建设10个左右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简称“园中园”),建设成为集产业链集聚、企业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支撑、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专业标杆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根据《实施细则(试行)》,“园中园”分为专业科技产业园和都市科技创新园两种类型。专业科技产业园主要布局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区域,聚焦1个主导产业,由园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都市科技创新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老城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依托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打造创新创业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街区。

    据了解,从存在形式上来看,“园中园”是要素俱全的科创“微生态”;从功能上来讲,它犹如一支“尖兵”,要通过其带动作用,把国家高新区这个“先锋军”打磨得更加“尖锐”、更加“锋利”,使其真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劈波斩浪的“利刃”。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