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仅用了6天时间,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为吉利汽车集团物流与备件中心打造了郑州应急仓,实现从备件总库到郑州前置仓再到4S店的高效运转,并以智能下单、全流程监控、智能调仓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前置仓的再加工能力,保障郑州周边地区水灾后大量“过水车”的抢修维保。
这是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的青岛企业的最新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公布了全国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名单50个、入围案例名单60个,山东省共有11个案例入选,其中6个来自青岛。从城市维度看,青岛的入选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这不仅映照了一座城市作为物流枢纽的辐射能力,还显示了一座城市的产业能级和服务能级。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而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的整个流程中,有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仅关系着这“两业”各自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关系着城市的相关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
抢抓数字化机遇,青岛入选的典型案例涉及先进制造、供应链服务、外贸信息平台等多个领域,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供应链管理、服务制造业发展,提供颠覆行业流程的新模式。透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一座兼具开放禀赋和制造实力的城市,在数字时代向着开放和产业更高能级加速跃升的身影。
发挥城市禀赋
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和演进进程中,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势不可挡。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发力点,而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这不仅是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机会,也是城市的机会。
开放和制造是青岛的先天禀赋和城市符号,也为青岛抢抓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机遇提供了强有力的跳板。
青岛港是开放青岛的“门户”。创新应用十项全球首创自动化码头技术,青岛港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实现了从概念设计到核心技术、硬件装备、系统集成、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创新,成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运营的引领者,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
聚焦跨境运输,服务能力覆盖非洲东南部的青岛云豹智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Icheetah智慧运输平台项目”,将货源、车队、维保、汽车销售和汽车金融等串联起来,搭建海外智能商用车服务生态圈,构筑“一带一路”智慧运输生态链,实现了运力和运输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上线的3个月内,上线车辆超过2000台,承接运输任务800多单。云豹还将东南非多国货源信息,尤其是众多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整合到平台,实现车货信息匹配,减少车辆返程空驶率,提高车队收入,使得车队愿意降低运费,从而降低中小型生产制造类企业的物流成本。
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需求拉动着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核心部件供应商的发展,然而打通出海通道需要具备完整物流链条和海外网络资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撑。传统制造企业的物流管控模式多倾向于单节点、分散式,整体物流链条效率低下。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发挥综合物流能力优势,调动内部各物流节点资源,统一服务窗口,以流程标准化推动供应链优化,将IDC产品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到9个月,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5-7天。
将智能物流融入4.0全流程,双星“工业4.0”智能化工厂工人只需要进行关键工序的确认和调整,制造流程的物流环节都交给11种近300台智能机器人:AGV小车自动穿梭运送物料;成型、硫化工序采用智能桁架机器人进行胎坯智能输送;智能化成品立体仓储中,堆垛机器人自动输送仓储……通过智能排产、智能送料、智能检测、智能仓储、智能评测等30余项工艺流程的升级,实现了不良品率降低80%,单机生产效率提高了5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
在物流业和制造业先进企业的融合实践中,这座城市的开放能级和产业能级也在进一步提升。
颠覆行业流程
流程再造,是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的目的,也是成果。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几乎每一个制造业行业都面临着传统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发展环境的问题,而数字化驱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可以颠覆行业。
在这一领域,青岛企业走在了前面。
直面家电、运动器材、电动车等制造企业与市场终端信息不对称导致货量不匹配、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日日顺供应链创新提出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揽收发全国的业务模式,并打造覆盖前端原材料揽收、供应商管理库存以及场内物流在内的制造供应链服务,有效引导生产制造企业根据下游的需求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制造企业向以需定产、敏捷制造发展,降低自身运营及物流成本,促进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日日顺供应链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三级分布式仓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916座仓库、超10万辆运输车辆、多达6000家网点,为其与用户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底层保障。即使在618期间,日日顺供应链也能通过大数据预测和商家预售情况,将商品提前下沉到距离用户最近的网点,从而能够高效响应配送需求,实现最短时间内配送。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针对北船重工的业务需求,开发了船板管理信息系统,由一套管理软件、设备终端、服务器、信号发射器等综合组成,对船板管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再造,年盘活船板数千吨,实现了资产的盘活,减少了船板库存的资金占用,初步估算年均盘活资金2000余万元,为企业管理自身板材提供了样板,并成功在青岛武船进行复制。
技术上从一张白纸起步的青岛港,在突围破壁之后,依托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经验,研制了6项国际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可商业化”的“中国标准”。
“物流+制造”两业联动融合发展,可以输出更多的流程优化成果和供应链创新模式,为制造行业的颠覆式升级提供样板。
承担国之重任
在国家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青岛正承担着重要一环。
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顶层设计”,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根据《规划》,青岛被分别定位为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我国类型最全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
2019年以来,青岛已经先后获评国家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西海岸新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随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启用,青岛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条件逐渐成熟。
在即将召开的2021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联合推进会上,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议题。这意味着,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正在进入发展枢纽经济的新阶段。这更需要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加速融合,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为青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支持,经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申报、国家评审,青岛利群智能供应链及粮食产业园二期项目、青岛汇通丰源供应链管理和冷链物流项目、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暨国际生鲜冷链交易平台项目、青岛保税港区国际冷链物流交易中心二期项目等4个肉类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和青岛胶州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期项目、青岛上合金控数码港项目等2个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进入国家符合支持方向的项目名单,共获得69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其中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度超过2000万元。
抓住国家现代化物流体系重大节点功能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物流大通道、加速“物流+制造”两业融合的青岛,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在新一轮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