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在想看的书家门口就能借,社区图书馆成了孩子学习的好去处!”近日,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社区,居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泾源县文化惠民的实效。

过去五年,泾源县深耕文化沃土,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以完善的公共服务、鲜活的非遗传承、深度的文旅融合,让群众的文化幸福感持续攀升。五年来,泾源县让文化服务“沉下去”、幸福生活“提上来”,累计开展“送戏下乡”287场次、“戏曲进乡村”250场次、广场文艺演出50余场次,秦腔、花儿等节目轮番上演。大湾乡牛营村村民梁建平常拎着小板凳赶场看戏:“今天县里送来了大家爱看的秦腔演出,去晚了就没位置!”

泾源牛街的周末演出更是雷打不动。“‘爱在七夕情意浓’这类演出,每个节假日都有。舞蹈、快板,还有宣传新风的节目,我都爱看。”泾河社区的于文德是忠实观众。
在泾源,读书看戏方便得很。图书馆新馆、新时代影城、王洛宾文化园等场馆陆续投用,乡镇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24小时城市书房、微型图书馆让阅读触手可及。“泾源文化云”数字平台上线,7个乡镇文化站完成维修改造,18个文化惠民示范点提质升级,构建起“线上+线下”的服务网络。如今,县图书馆藏书达24.8万册、数字资源21.6TB,五年累计接待群众63.4万余人次,线上服务超25万人次。香水社区获评“全国书香社区”,“流动红书包”项目荣获全国阅读推广展示项目,一系列荣誉见证着“书香泾源”的建设成果。

泾源的文化惠民,不仅送文化,更在“种”文化。连续5年举办书美摄影展,组织开展泾源音乐创作、原创音乐演唱会,成功申报7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出版150万字的《泾源民间故事》丛书。“泾源踏脚”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泾源社火斩获全国社火大赛一等奖,《抽老牛》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摘得二等奖。县文化馆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青少年书法、美术、舞蹈、非遗等公益培训班,通过开展60余场次“非遗过大年”“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九碗十三花、泾源蒸鸡制作技艺获评非遗,成为特色美食名片;《柳毅传书》改编为花儿歌舞实景剧,实现“故事变IP、文化变产品”的转化。

如今的泾源,城乡处处有戏台、有书房、有乐园,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下一步,泾源县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和强劲动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