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宁夏银川市公安局聚力实现民族政策宣讲好、合法权益保障好、矛盾纠纷化解好、困难问题解决好、便民举措落实好、平安环境打造好的“六好”目标,创新实践推进“石榴籽”警务室建设,实现了治安态势和服务效能双质变,在全市实有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警情案情大幅下降,传统侵财案件、民转刑案件、电诈案件等均呈下降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银川和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矛盾共解 绘就“平安底色”
5月28日,银川市兴泾镇发生一起邻里之间地界纠纷,双方各执一词发生争执,矛盾进一步升级。见此情况,派出所所长第一时间启动“警法司联调”工作机制,联合政府综治中心、司法所、执法大队、村委会等前往了解实际情况,开展矛盾化解工作。
派出所与各机制联系部门分别做好双方情绪安抚工作,民警在田间地头现场办公,以法理教育,情理感化,事理说服相结合,劝解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从多角度劝说双方,及时与各部门沟通,明确两家土地界线,通过3个多小时的协调和努力,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彻底解决了两家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银川公安着眼深化民族团结内涵、丰富守望相助形式,创新服务管理方法,主动加强与统战、民委、民政和司法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动协作等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会商研判、联查联办。紧盯群众矛盾纠纷,尤其是家庭、邻里、婚恋、情感纠纷等苗头隐患,探索“警+N”警务模式,吸纳司法、街道、律师力量,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18个,将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命案件连续两年下降,预防多起刑事治安案件发生,切实做到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全力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彰显新担当。
难题共治 厚植“平安根基”
银川公安紧密结合“警格+网格”融合建设,联动社区(街道)、民族宗教、市场监管等部门,主动走访辖区各族群众,了解、研究、解决其来银务工、子女入学、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让来银务工的各族群众感受到“塞上江南”的温暖,让“石榴籽”抱得更紧密。
今年3月,在走访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小伙马鹏时,得知马某8岁的儿子已到了上学年龄,但由于刚到银川,语言不通,户口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民警帮他找到最近的小学,联系户籍地派出所出具户籍信息,解决了孩子上学的事。“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很开心,非常感谢大家,宁夏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马鹏说。
银川公安在持续深化“塞上枫桥”警务品牌创建的基础上,使“石榴籽”警务工作在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等方面不断释放活力,总结提炼出颐和城府警务室“五五六”工作法、泾灵新村警务室“五籽”工作法、新水桥警务室“3+4+5”工作法、原隆村警务室“石榴籽+”等经验做法并在全市推广。创新推出“三门三元三岗”“四融工作法”“双色四联”等优秀经验,28个“石榴籽”警务室(站)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爱民拥警”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工夫,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服务共享 增添“平安元素”
5月初,银川市永宁县望远派出所蔚湖城社区警务站辅警金建华发现辖区有一户彝族暂住老人居住证未领取,与老人取得联系后,金建华将居住证亲自送到老人家中。
“本来打算过几天去派出所拿居住证,家里忙得抽不出时间。没想到还亲自送来了,你们现在的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啦!”收到证件的老人不停地感谢辅警。
银川公安依托“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大力推广“无人警局”建设,在全市试点设立13个24小时自助警务服务区,实现交通、出入境、户政服务等3大类26项公安业务网上自助办理,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从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和便捷度入手,持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全面推进“一门通办、一次性办”“容缺办”,完善线上线下立体化公安服务网络,着力解决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堵点痛点问题,在全市58个户籍派出所户籍窗口、值班室和9个政务服务大厅设置“365天×24小时”受理办理服务点,把8小时工作时间延长到24小时,切实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无障碍的“365天×24小时”服务。深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域推进电子身份证建设应用,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电子身份信息互认共享,牵引带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渠道,银川公安还研发“银企安”服务平台,平台设置办事指南等8个模块,实现大货车通行证办理及互联网网上营业场所新建、变更等61项业务一网通办,有效提升行政审批效率;25项公安行政检查事项权责依据、执法痕迹一网可查,加快构建“一网办、一窗办、就近办、随地办”政务服务新体系,提高了规范执法水平。(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通讯员 郎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