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眼中的乡村蝶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眼中的乡村蝶变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3-12 10:21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一个名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这里是黄土高原区,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2000年开始,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马慧娟开始一边务农一边打工,但一直没有停下读书和写作,只有初中学历的她十年间摁坏了13部手机,敲出了上百万字,发表了很多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马慧娟始终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使命担当,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内容涉及整合文化资源和优化文化场所、成年人在教育,传统文化保护,移民文化保护,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等建议,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办理。

  “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发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素养,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要努力去做,用心做好。”她质朴的话语里,透着一位农村妇女对文化事业倾注的满腔热情与爱心,也有一名人大代表积极为群众奔走呼吁的愿望和责任。

  把文化的种子种在红寺堡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老百姓基本上都是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马慧娟也是其中一员。

  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从小喜欢读书的她,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一生的梦想之中。

  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走出黑眼湾》等书籍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马慧娟在文章中说:“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我希望让这里真正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

  作为农民作家,马慧娟跑遍了红寺堡镇的移民村,谁家添了个牛犊,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啥时候能把大医院搬到咱镇上来……每一位乡亲的话,她都认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笔记越记越多,故事越写越精彩。为让文化惠及更多妇女儿童,在玉池村,马慧娟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将一众姐妹发动起来,参与读书、朗诵。马慧娟说:“很多人都说读书的价值看不到、摸不着,但我就是那个靠读书‘逆袭’的人。它让我的人生充盈,一路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如今,在红寺堡区,喜欢阅读、爱看书的人是越来越多。这些年里,红寺堡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红寺堡区以建设“书香红寺堡”为目标,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推动“你选书我买单”“农民读书社”等系列阅读举措落实落地,推动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1所图书馆,64家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企业阅览室,群众的阅读更便捷。

  “文化进步,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世上一切事物中,知识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离不开读书学习,这归根到底要靠我们所有人去实现。”马慧娟说。

  让文化的影响力走出红寺堡

  2018年,马慧娟38岁,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母亲端坐在电视机前仔细搜寻,愣是从几千名全国人大代表里找见了女儿,但老人家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一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还真的坐到了人民大会堂里。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说。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马慧娟的质朴本色始终没有变,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更近了。

  群众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被她写进了书里,乡亲坐在炕头上诉说的期盼被她写进了建议。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上,她都积极为民发声,先后提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成年人文化教育等相关建议。

  公园广场歌声不断,舞姿飞扬;书法艺术馆内书画作品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图书馆书香氛围浓厚,书海辽阔;各文化场馆内陶泥、刺绣、剪纸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美育课堂、书法公益大讲堂、公益培训等活动内容丰富精彩……近年来,吴忠市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市增色,市民也因文化受益,城市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亲历者和受益者,马慧娟经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宁夏的移民文化。当上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后,她更加重视学习,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对于移民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她说,“每一次移民搬迁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搬迁。比如在老家的高台社火、秦腔、皮影戏、烙铁画、剪纸等民俗文化,到了红寺堡之后,和各种移民文化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城市文化发展得好,怎么样让乡村的群众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福利?针对这一点,吴忠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 幸福吴忠”系列活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讲好宁夏故事,吴忠故事,文学创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吴忠市积极挖掘地域文化,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件,编撰出版《大河之光(系列丛书)》《文明吴忠》等50余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丛书。话剧《高沙窝脱贫记》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马占祥诗集《西北辞》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拂晓突袭》等20余部作品获自治区第九、第十届文学艺术奖。

  在马慧娟看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红寺堡区和吴忠市多有体现。

  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和罗山脚下的移民旧址现在成为了众多游客参观、品味乡愁的首选地,先后9年承办高规格、高水平国家级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事,进一步擦亮了“锦绣新灌区 魅力红寺堡”文旅品牌。而在吴忠市,早茶美食文化节、黄河金岸马拉松、非遗闹元宵春节文化活动、民间社火大赛等重大文旅活动遍地开花,“非遗工坊”成为带动吴忠农民增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增长点,“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给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马慧娟说:“我们要挖掘这样的资源,转换利用好文化的优势,在乡村振兴中运用好这些资源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宁夏,来到吴忠,来到红寺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通讯员 袁佳慧)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中秋遇上“超级月亮”

  • 香港中秋夜 大坑“舞”火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目前,北京市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拥有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的完备产业链条,呈现出以设计和制造为引领、装备强势支撑、封测加速成长的态势,形成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快速发展态势。
2024-09-13 10:12
这是该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继今年3月取得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中心检测报告后的又一重大进展,进一步加速国产量子安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落地。
2024-09-13 09:12
今年是美敦力全球创新75载及在华全面发展3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2024-09-12 20:41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
2024-09-12 10:26
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
2024-09-12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