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煤矿、牧场等社会场景都是课堂,这不是设想,正是东胜区真实发生的教育创新。11月23日下午,四川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内掌声阵阵印证了“暖城课程”的魅力——作为内蒙古唯一登上这一国家级论坛的旗县区,东胜区向全国展示了如何将身边资源转化为孩子们爱学、能学、学得懂的生动课程。
本次论坛以“社会场景赋能实践课程建设与共享的模式创新”为主题,是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社会生活场景转化为鲜活的实践课程。

论坛在“暖城叙事”中拉开序幕。东胜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信登场,他们带来的《黑色金子的绿色密码》项目,令全场耳目一新。暖城少年们手捧探究成果,从容讲述如何从一块煤炭中,解读出自然的馈赠、父辈的奋斗与绿色的未来。
以“社会场景赋能”为核心
系统推进实践课程建设与共享
东胜区在《向暖而行,育见未来:区域育人方式变革的东胜实践与展望》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将这座城市打造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实践心得。其创新模式在于: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整合地域文化、产业与社区资源;夯实人才与机制保障,通过优化师资引育、深化集团化办学和跨部门“教联体”协作,打破校际壁垒,促进资源共建共享;重构“暖城”课程体系,将静态场景转化为如“煤海探秘”等动态项目式学习,构建“1+N”实践教育体系。该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不仅在国家级科创赛中屡获大奖,劳动教育案例两次入选教育部典型,更通过校家社协同营造了促进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在课程体验环节,《苍穹下的智慧:蒙古包营造技艺的STEAM探索》吸引了全场关注。现场每位观众都收到一份“解密任务包”,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参与搭建蒙古包,亲身感受从支架组装到结构成型的全过程。现场气氛活跃,大家纷纷感叹:“这样的课真有意思!”
这场论坛不仅是东胜教育成果的精彩展示,更是全国范围的深度交流。北京、成都、深圳、东胜四地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实践教育领域的创新经验。论坛围绕社会场景驱动课程创新探讨了育人方式变革,并系统介绍了东胜区“构建全域实践新生态”的区域探索。
“东胜区的社会场景教育模式,是一次成功的国家课程区域化实践,它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了覆盖文化、科创、生活等六大领域的稳定课程体系。展现了东胜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令人对其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内蒙古基础教育研究院(区直社会组织)院长关立仁
“东胜区通过全区统筹规划实践基地,在这方面开创了先河。从整体构想来看,好的教育既需要好校长、好学校这样的硬件支撑,也需要好的软件和生态,东胜区这样的系统推进,正让我们的教育越走越好。”
——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副校长王磊
“我认为‘暖城课程’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动的课堂实践中,学生们能自发组成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同时,课程也让他们对家乡的资源和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成都师范学院学生谭笑
“在‘暖城课程’中,我们走出课本,用双手触摸、双眼观察,把煤矿、牧场变成了生动的‘活教材’。这样的实践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心里充满了自豪,我们家乡真了不起。”
——东胜区实验小学学生康慷
“我们致力于将‘社会场景’深度融入教育肌理,系统构建了‘暖城课程’体系。这套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学校围墙,将整座城市变为学生的实践课堂,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探究学习,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路径,为全国实践教育的创新提供‘东胜样本’。”东胜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永刚说。
从暖城的煤炭、苍穹下的蒙古包出发穿越了北京、成都、深圳的实践现场,最终在专家的引领下抵达了对未来教育更清晰的认知。随着“暖城之约”行动倡议的发出,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圆满落幕。这些从真实生活里延伸出来的课程正以最有生命力的方式,为更多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记者:张睿博 郝静 侯志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