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冬日的鄂托克草原,寒风掠过旷野,天地间漾着清冽的静谧。但在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的集体经济基地里,却暖意融融、干劲十足——“村村都有新网红”草原村播巡回培训课堂正火热开讲,将数字带货的实用技能送到农牧民家门口,让扎根草原的“土专家”们,用一部手机连接起家乡好物与广阔市场。
11月13日,这场聚焦实操的培训活动走进阿尔巴斯苏木,国家全媒体运营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电子商务师温强带着专业设备和实战经验,把课堂直接设在了艾格种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

“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学直播,这样的培训太实在了!”合作社理事长阿拉腾布拉格难掩兴奋,这位与阿尔巴斯山羊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牧民,当天迎来了人生首场直播。
面对手机镜头,阿拉腾布拉格起初有些手足无措: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紧,讲解羊肉产品时语速急促,眼神总不自觉避开屏幕。
“别紧张,看着镜头就像跟农牧民聊天,讲解时多加手势更直观。”温强手把手调整他的持机角度,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把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拿在手里展示,让大家看得清楚、买得放心”“主动问问网友想要羊的哪个部位,引导他们在评论区互动。”
阿拉腾布拉格听得格外认真,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快速记下“手势辅助”“展认证”“多互动”等关键词,字迹虽潦草却工整。遇到镜头构图、话术衔接的疑问,他拉着温强反复请教,甚至趁着休息时间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语气。

再次面对镜头时,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移动手机,让镜头扫过身后的草原和远处的羊群:“这是我们阿尔巴斯绒山羊,吃的是天然牧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鲜嫩没膻味,还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举起资质证书,手指着包装上的标识,语速逐渐平稳,原本僵硬的肢体也舒展起来。当看到评论区弹出“想要羊排”“怎么购买”的留言时,他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赶紧回应:“大家想要的部位都有,现在下单新鲜发货,保证送到家还是原汁原味!”
此次培训以“理论+实操+实战”为核心,精准对接农牧民“不会播、不敢播、播不好”的痛点,涵盖直播基础认知、实操技能提升、带货话术设计、案例分享交流等干货内容,让农牧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艾格种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由35个牧户组成,依托当地优质阿尔巴斯绒山羊资源,已形成“繁育-养殖-育肥-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模式。
“以前只会养羊、加工,不知道怎么让外面的人了解我们的好东西。”阿拉腾布拉格说,这次入户培训让他打开了新思路,“以后要常直播,把草原的秀美风光和特色羊肉都展示出去,让更多人爱上鄂托克的味道”。

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驻村第一书记乌云娜全程参与培训,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以前帮农牧民卖货靠线下跑、线上发朋友圈,效果有限。现在学会了直播技巧,就能帮他们把优质农畜产品推向全国,实实在在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营销为翼。为推动农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鄂托克旗持续发力数字赋能,已累计举办草原村播专项培训70余场次,覆盖4000余人次,为直播困难群体提供超10万元设备支持,逐步构建起“培训+设备+指导”的全链条帮扶体系,稳步朝着“人人能直播、处处有流量、行行有爆点”的目标迈进。
如今,越来越多像阿拉腾布拉格这样的农牧民,从“会养会种”的传统能手,转向“会播会卖”的数字达人。他们用手机镜头定格草原的生态之美,传递农畜产品的品质之优,架起鄂托克草原与广阔市场的数字桥梁。
在这片静谧的草原上,数字浪潮与牧歌交响,农牧民们正以直播为笔、以流量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记者 王娜 朱智慧
来源: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