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揭榜挂帅”写下防沙治沙新答卷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揭榜挂帅”写下防沙治沙新答卷

来源:新华网2025-11-19 09:59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治理见成效。张启民 摄

  绿色,是内蒙古最美丽的底色,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科技攻坚,开启防沙治沙新局面。内蒙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2024年,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聚焦亟需科技攻关的关键问题,面向全国发布14个“揭榜挂帅”项目。

  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自治区“揭榜挂帅”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现场,聚焦技术突破、治沙成效、生态改善等核心内容进行采访,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参考。

  数字医生 精准决策

  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核心区,这里的生态环境脆弱,防沙治沙曾是件“老大难”事。过去,靠传统方法治沙,监测手段跟不上、数据不准,想精准护绿难上加难。直到2024年迎来转机。内蒙古神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智囊团,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启内蒙古防沙治沙空天地协同监测与诊断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

  自此,高科技组合拳上马。“有了空天地协同技术,科尔沁治沙才算真正迈进了精准、智能的新阶段。现在能把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从天上到地下、从草木到土壤,全周期用数字‘画’出来,沙化怎么变、草木怎么长,看得明明白白。”项目负责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景维鹏满是自豪。

  空天地协同监测网,把科尔沁沙地罩得严严实实。

  “空”端有千里眼——卫星从高空扫一遍,无人机再低空巡航,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沙化土地分布、植被覆盖等整体情况。

  “地”端有显微镜——地面监测站与工作人员同步开启调查,采集植被种类、土壤墒情、风沙运动等微观数据,弥补高空监测细节短板。

  天上、地下配合,为精准治沙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地基。

  光有数据还不够,得让数据好用,时空谱融合算法与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成为关键引擎。

  时空谱融合算法就像数据粘合剂,把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波段的生态数据揉到一起,清晰还原沙地生态演变的时序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如数据放大镜,将低分辨率原始数据重塑为分辨率达10米的长时序动态数据集,覆盖2014—2024年通辽及周边地区生态变迁,精准刻画地形起伏,为分析沙地水流走向、风沙运动路径提供关键依据。

  数据准了,治沙的准头也跟着上来了。草类实测数据准确率达91%,沙区里的植被长得好不好,生态修复有没有效果、会不会再沙化,都能提前预估;识别沙化程度准确率超98%,连1平方米大的地表变化都能抓得住。

  如今,依托海量精准数据,通辽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从经验摸索到数据说话、模型决策的跨越。

  “科研团队将持续深化空天地协同技术在防沙治沙领域的应用创新,拓展技术示范范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景维鹏表示。

  系统修复 草畜平衡

  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常年干旱少雨、风力强劲,荒漠化与草地退化问题长期交织,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下降,草牧业发展面临困难、草地生态功能脆弱不堪等问题亟待解决。

  “黄河‘几字弯’是我国荒漠化治理战略前沿,更是遏制北方沙尘源的关键地带。”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韩国栋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上过去过度放牧,曾经能养活牧民、阻挡风沙的生态屏障,正在加速走向退化和沙化边缘。而过去传统治理模式在这里屡屡遭遇瓶颈,既难以满足草畜平衡需要,也很难实现生态恢复长效治理。

  必须让草原重生。202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蒙古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政府,启动荒漠草原综合治理与家庭牧场可持续管理集成技术示范项目。

  “荒漠草原修复,不仅仅是种上几株草那么简单。必须从系统层面理解退化机制,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退化程度,再通过适宜性修复和智能化管理,实现生态恢复和牧业增收的双赢。”韩国栋说。

  科研团队从系统修复和草畜平衡入手,依托8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调查样地和252个植被样方,采集183份土壤样品、500多份植物样品,仔细测量草的种类、高度,分析土壤里的养分,研究土壤里的微生物,为荒漠草原退化分级评估和适宜性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巴音哈太试验基地,科研团队建成优质牧草种质资源苗圃,集中收集并繁育豆科、禾本科牧草种子26份。有了好种子,他们又创新出“人工帮忙+自然恢复”的治理模式:退化轻的地方,就让草原自己慢慢恢复;退化重的地方,就补播优质草种,再控制放牧强度。

  在补播实验草场,补播了草种的区域和没补播的区域差别显而易见:针茅、蒙古葱、披碱草长得又密又高,最高能到63厘米,存活率还稳定在85%以上。

  更让牧民方便的是,科研团队还开发了一款放牧精准管理App。打开手机,远程就能把牧场管理得明明白白:草场能放多少牛羊、什么时候该转场,牛羊缺不缺营养等一目了然。

  “这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落实‘三北’工程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实践样板。”韩国栋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治理,让生态修复真正成为牧民增收、区域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锁沙种绿 生机重现

  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手牵手”的节点刘拐沙头,曾是让人揪心的地方。一边是连绵起伏的沙漠,一边是奔腾的母亲河,成了我国西北防沙治沙战场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如何守住黄河,还要给沙漠穿上绿衣?2024年,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启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综合治理技术示范项目。

  科研团队目标明确:要造出又环保、又好用,还便宜的沙障材料,挡住沙子不让它进黄河,还要修复这里的生态。

  “项目融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统筹引绿、扩绿、增绿与护绿,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锦荣介绍。

  科研团队从锁沙和种绿两方面着手攻坚——

  在锁沙上,他们给流动沙丘搭起了“阻—固—拉”复合型防护网。11种沙障像不同岗位的卫士,各司其职:HDPE高立式沙障是高大哨兵,站得高、挡得住狂风;U型纱网像细密屏风,拦住细小沙粒;玉米秸秆、梭梭平茬枝条做成的沙障,则是环保卫士,既废物利用,又能慢慢降解滋养土地。

  在种绿上,科研团队更是下足了绣花功夫。他们在沙障下,种上了梭梭林,这些耐旱的沙漠精灵,用细细的枝干撑起了一片浅浅的绿,而新引进的榆树、紫穗槐、四翅滨藜等10个“新树种”,让沙漠的“植物朋友圈”热闹起来。对于那些已经“生病”的林子,科研人员还当起了“生态医生”。针对沙枣等退化树木,他们采用平茬复壮的方式,给树木剪枝、挖坑施肥,并利用黄河凌汛留下的水灌溉树木,帮它们补充营养;在加固东边的防护林时,选种耐旱耐盐碱的植物,喷上新型固沙剂,再补栽树苗、扦插河柳,把沙漠和黄河彻底隔离开来。

  如今,50亩多树种示范林已经扎根,2000亩结合低立式沙障的“复合固沙带”也连成了片。春夏季节,来到刘拐沙头,曾经“黄沙漫天扑黄河”的景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沙障连成片、树苗冒新芽的生机。

  从荒漠草原到黄河岸线,一场场充满智慧和汗水的生态保卫战正在上演。这些实践,不仅让北疆的绿意越来越浓,更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根基,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记者及庆玲)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