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冬临集宁,寒风裹着北疆的凛冽,却挡不住文化浸润的暖意与发展的生机。社区里,居民围坐在一起,学习非遗技艺的笑声阵阵;校园中,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学习戏曲的唱腔曲调;红色场馆内,游客驻足聆听历史的身影……
这座城市以北疆文化为线索,让文化传承在基层沃土中绽放活力,让文旅产业在融合实践中焕发新生。
文化浸润:
北疆文脉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滨湖小学的戏曲舞蹈室,每周五下午总能响起清亮的唱腔,国家二级演员张春霞正带着孩子们练习《穆桂英挂帅》的经典唱段,水袖翻飞间,传统韵味十足。

“眼随指动,声由情发,孩子们练得越投入,我越有干劲。”张春霞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我们还编排了儿童版戏曲短剧,让传统文化更适合孩子们的胃口。”
在校园阵地,集宁区以“文化育人”为导向,将北疆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在社区广场与乡村院落,乌兰牧骑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之姿深耕基层;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非遗进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掐丝珐琅、面塑等技艺体验人气高涨……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咱们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跟着老师学布贴画,我还亲手做了一匹马,特别有意思,还能给孙辈讲北疆文化故事,心里特别开心。”家住北财政街社区的刘大娘手里攥着刚做好的作品,笑着说道。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始终将北疆文化进基层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红色文化、非遗技艺、民族民俗等核心内容,通过系统部署与精准施策,打造贴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服务项目。从校园里的兴趣萌发,到社区中的文化传承,从专业技艺,到全面参与,北疆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让传统魅力在基层绽放出持久光彩,也让文化传承的 “北疆温度”直抵人心。
历史赋能:
北疆文化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走进集宁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将游客带回峥嵘岁月,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生动展现了集宁战役的历史画卷。 “来这里不仅是旅游,更是一次红色洗礼。革命先烈的精神太让人震撼了,这趟旅程很有意义。”来自山西的游客郭向明说道。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作为集宁红色旅游的核心景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自建成以来,这里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游客了解集宁红色历史的必到之处。
为了让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集宁区在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民宿。由原平绥铁路集宁工务段职工公寓改建的北官驿宿,与依托白海子镇哈伊尔村革命历史的北落师门民宿,均成为游客感受历史韵味的好去处。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游客不仅能享受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能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文化。游客李女士兴奋地说: “这里的环境特别好,而且周边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景点,让这次旅行特别有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正以红色资源为纽带,串联起“纪念馆参观+红色研学+特色民宿体验”的文旅业态,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同时,微短剧《集宁路驼铃声再响》将进一步挖掘红色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用更鲜活的传播形式讲好北疆故事,让红色文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为业态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文化传承到文旅融合,从群众获得感到市场吸引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北疆文化为魂,用文旅融合作笔,在基层沃土上写下了传承与发展的双重答卷。这份答卷里,有文化浸润人心的温度,有产业焕发活力的动能,更有民生持续向好的底气。今后,集宁区将继续深耕北疆文化沃土,延伸文旅融合链条,让文化之美与发展之兴双向奔赴,在民生幸福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绘就更壮阔的北疆新图景。
来源 / 集宁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