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

来源:内蒙古日报2024-09-18 21:53

  9月13日,一则重磅消息的发布让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红山。

  赤峰市敖汉旗,考古人员完整地揭露出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M15出土的玉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出土玉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其形成、发展、变迁及后续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红山文化”命名70年以来,其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内蒙古赤峰与辽宁朝阳两地发现各类红山文化遗址1100余处,确定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源头性地位。

  M15出土的玉龙还未向世人展露真容,而红山文化重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早已蜚声国内外。

  龙,作为中国人之间最亲切的身份认同之一,经考古研究发现确认,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

  在赤峰市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有一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猪首龙,头部是两个野猪头骨,躯体用石块和陶片摆放,大体呈S形。

  有专家认为这对猪首龙意义非凡,从它开始就人为地规范了“龙”的构形理念,龙头和龙身都已经不再是单个动物,而是作为一个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艺术图案在人的观念中固定下来,并传承后世。

  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墙上,悬挂着一块“中华龙形的发展演变展板”,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一脉相承,龙均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交相呼应。

  翁牛特旗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件黄玉龙,它通体黄绿色,像极了春天草木萌发时生机勃勃的颜色。体态“极具流线造型,有势压雷霆之状”,特别是龙头部的制作“意境高远,给人天马行空、才气横溢的感觉”。

  “红山文化玉器从题材选择、造型设计、雕琢工艺到使用功能,都蕴含着中国艺术审美特有的理念和精神,即从‘观物取象’到‘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乃至‘大象无形’,最终达到以‘器’载‘道’的境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崔岩勤说。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中“唯玉为葬”的思想,对后世“尚玉”的思想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开辟了玉器礼的先河。

  玉龙,凝固了久远的时光。仿佛可以看到高山、台地、祭坛、点点星光与熊熊篝火相映。王巫手捧一件玉龙,口中念念有词,缓缓走向祭坛中央,红山族人怀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祈求丰年。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和兴隆洼时期相比,红山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致力于植物考古的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说,“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先民驯化农作物后,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奠定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坚实的生产生活基础。”而“天人合一”“和谐与共”“和睦相处”“艰苦奋斗”等由原始农业孕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开始镌刻在血肉骨髓里。

  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

  牛河梁遗址宏伟的规模及坛、庙、冢规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业最高成就的体现。

  “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说。

  这种三层起坛、天圆地方、沿中轴线左右布局的建筑理念,连同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均与北京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相类似。

  2012年5月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中华祖神”,是目前所知的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它开创了中华民族祭祖敬祖的先河,证实了红山文化敬天法祖理念的客观性。”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原馆长田彦国介绍说。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这精神实质,是道德,是规范,是“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纵横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