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

来源:内蒙古日报2024-09-18 21:53

  9月13日,一则重磅消息的发布让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红山。

  赤峰市敖汉旗,考古人员完整地揭露出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M15出土的玉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出土玉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其形成、发展、变迁及后续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红山文化”命名70年以来,其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内蒙古赤峰与辽宁朝阳两地发现各类红山文化遗址1100余处,确定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源头性地位。

  M15出土的玉龙还未向世人展露真容,而红山文化重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早已蜚声国内外。

  龙,作为中国人之间最亲切的身份认同之一,经考古研究发现确认,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

  在赤峰市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有一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猪首龙,头部是两个野猪头骨,躯体用石块和陶片摆放,大体呈S形。

  有专家认为这对猪首龙意义非凡,从它开始就人为地规范了“龙”的构形理念,龙头和龙身都已经不再是单个动物,而是作为一个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艺术图案在人的观念中固定下来,并传承后世。

  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墙上,悬挂着一块“中华龙形的发展演变展板”,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一脉相承,龙均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交相呼应。

  翁牛特旗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件黄玉龙,它通体黄绿色,像极了春天草木萌发时生机勃勃的颜色。体态“极具流线造型,有势压雷霆之状”,特别是龙头部的制作“意境高远,给人天马行空、才气横溢的感觉”。

  “红山文化玉器从题材选择、造型设计、雕琢工艺到使用功能,都蕴含着中国艺术审美特有的理念和精神,即从‘观物取象’到‘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乃至‘大象无形’,最终达到以‘器’载‘道’的境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崔岩勤说。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中“唯玉为葬”的思想,对后世“尚玉”的思想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开辟了玉器礼的先河。

  玉龙,凝固了久远的时光。仿佛可以看到高山、台地、祭坛、点点星光与熊熊篝火相映。王巫手捧一件玉龙,口中念念有词,缓缓走向祭坛中央,红山族人怀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祈求丰年。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和兴隆洼时期相比,红山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致力于植物考古的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说,“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先民驯化农作物后,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奠定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坚实的生产生活基础。”而“天人合一”“和谐与共”“和睦相处”“艰苦奋斗”等由原始农业孕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开始镌刻在血肉骨髓里。

  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

  牛河梁遗址宏伟的规模及坛、庙、冢规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业最高成就的体现。

  “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说。

  这种三层起坛、天圆地方、沿中轴线左右布局的建筑理念,连同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均与北京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相类似。

  2012年5月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中华祖神”,是目前所知的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它开创了中华民族祭祖敬祖的先河,证实了红山文化敬天法祖理念的客观性。”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原馆长田彦国介绍说。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这精神实质,是道德,是规范,是“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纵横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安徽香涧至鹭岛500千伏线路工程完成淮河大跨越

  • 宁夏贺兰山东麓 “红酒+”激发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这所理工基础雄厚的高校,以低调务实之风,书写了“科学人文总相宜”的杏坛佳话。
2025-06-10 09:58
决定智力水平高低的因素非常多,脑容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且这种关联并不是必然的。
2025-06-09 10:43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所有测试完成验收。P波段大功率速调管是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直线加速器的核心器件。
2025-06-09 10:34
此时正值我国主汛期,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雨带,江南地区更因副热带高压北抬进入梅雨季,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地区常出现持续性阴雨或雷阵雨天气。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还会影响其他天气系统的活动,如热带气旋(台风)的生成和走向,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2025-06-09 10:24
“海”一般与陆地相连,面积往往在百万平方公里量级以下;“海”与“洋”都有“大片水域”的意思,但“洋”的面积更大,其中心部位到陆地距离更远。了解海与洋的演化历史后,我们就更能理解海洋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2025-06-09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