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波老人冲上热搜,千万网友关注点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宁波老人冲上热搜,千万网友关注点赞

来源:中国宁波网2023-06-02 20:32

  这两天,宁波一位84岁志愿者老人冲上微博热搜,“妻子将亡夫公益事业扩大225倍”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达到1343万人次,一条视频就有30多万人观看。

  “红蚂蚁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是我们3000多名志愿者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位了不起的“志愿奶奶”就是家住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惠风社区的金杏珠,她今年8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3月3日,宁波晚报曾报道这位老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忘不了的嘱托!84岁的她仍奔走在公益路上)。

  从2006年到现在,老人做公益整整17年,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她的老伴朱金元是红蚂蚁志愿服务队总队长,老伴走后,她接过接力棒,一步步把“红蚂蚁”发展壮大。

宁波老人冲上热搜,千万网友关注点赞

  队伍扩大225倍,“志愿奶奶”引来千万网友点赞

  “团队成立15年,志愿者从16名发展到3600多名,扩大了225倍,帮助和服务了12万多人次。”5月30日9时13分,“大米Video”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视频,配文上的一组数字把全国网友都感动了。视频里,金杏珠说,“只要我脑子没有毛病,我会一直干到底。”

  视频发布后,光明网、观察者网、红星新闻、中国网新闻中心、香港中通社、起点新闻等媒体官微纷纷转载,该话题的总阅读量达到1343万。

  全国网友都被这位“志愿奶奶”圈粉了,大家或点赞,或祝福,还有申请加入“红蚂蚁”的。

  网友“@我运气超好的哟”:很佩服她,坚持做公益是需要恒心和坚持的。 好人一生平安!

  网友“@爱丽丽向右看”:夫妻俩都特别优秀!大爱无疆!

  网友“@迟迟意未晚”:很佩服这样的人,世界因为有他们感觉更温暖了!

  网友“@小马来野”:了不起的女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奶奶的团队。

  网友“@小小月亮猫”:正能量满满,支持公益事业,必须点赞!

  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申请加入这个公益组织。

  “红蚂蚁不能散”,这是老伴临终前的嘱托

  “我们不光要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2008年,‘红蚂蚁’助老志愿队正式成立,主要服务社区独居、孤寡老人等,刚开始只有16名志愿者。”“红蚂蚁”的历程,金杏珠如数家珍。

  那些年,夫妻俩经常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很多志愿者都是他们一个个“拉”来的。“红蚂蚁”队伍正在一点点壮大,但2012年,老伴朱金元因病过世。“‘红蚂蚁’不能散,一定要坚持下去!”临终前,朱金元把沉甸甸的“接力棒”交到了金杏珠手里。这些年,她殚精竭虑,一直在壮大队伍。

  2014年起,金杏珠开始把“红蚂蚁”便民服务送到小区,组织志愿者给居民免费义剪、磨剪刀、维修小家电等。

  一场场便民服务,让“红蚂蚁”走进了千家万户。“红蚂蚁”助老志愿队已经从最初的1个分队、16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41个分队、3600多名队员,队伍扩大了整整225倍。

宁波老人冲上热搜,千万网友关注点赞

  采访时,老人翻出了这些年的工作笔记。

  这个“志愿奶奶”有点拼,病床上还在坚持写方案

  “红蚂蚁”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志愿奶奶”的用心。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老人犯头晕病10多年了,严重时不得不住院。但这些年,她都默默忍受着。在病床上,老人一边吸氧一边挂点滴,手上却还在写活动方案,这一幕着实让人心疼。

  这张照片是2019年11月拍摄的,那时她因病入院,金杏珠却还惦记着“红蚂蚁”的事。碰上护士来打针,她却坚持把手头的方案写完。后来得知老人在忙志愿服务的事,连护士都肃然起敬。

  “推广复制、以点带面,协助各村建立更多分队;开展文艺下乡活动,红蚂蚁艺术团每逢节日期间到乡镇进行文艺演出……”这是金杏珠今年年初写下的《2023年工作计划》。

  老人手写的2023年工作计划。

  甬派记者在老人家中采访时,她翻出了珍藏多年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场活动的方案和人员安排。每年,她都会列好年度工作计划,甚至每场活动的议程和主持词都是她手写的。

  本月中下旬,他们将在鄞州区云龙镇和横溪镇组建两支新的分队。以前,“红蚂蚁”助老志愿服务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她发现,现在乡村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更需要他们的服务。

  “我们的‘红蚂蚁’要从城市包围农村,那里的老人更需要我们。”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脑子不坏,腿会走路,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干到底。”老人说,这不光是对老伴的承诺,更是对那些老人的承诺。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中秋遇上“超级月亮”

  • 香港中秋夜 大坑“舞”火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目前,北京市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拥有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的完备产业链条,呈现出以设计和制造为引领、装备强势支撑、封测加速成长的态势,形成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快速发展态势。
2024-09-13 10:12
这是该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继今年3月取得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中心检测报告后的又一重大进展,进一步加速国产量子安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落地。
2024-09-13 09:12
今年是美敦力全球创新75载及在华全面发展3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2024-09-12 20:41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
2024-09-12 10:26
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
2024-09-12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