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文娟:十四年如一日,做与法治共成长的追梦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黄文娟:十四年如一日,做与法治共成长的追梦人

来源:中国宁波网2022-12-17 09:42

  2022年12月10日晚,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社教节目中心承办的《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2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举行。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邱隘人民法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黄文娟从央视舞台捧回了“2022年度法治人物”的奖杯。

黄文娟:十四年如一日,做与法治共成长的追梦人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黄文娟获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政法系统“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当选为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伴随着这些荣誉,她许多次出现在聚光灯下,出现在镜头前,出现在宣讲台上。

  “恭喜你啊黄法官!”这句话,黄文娟今年听了好多次。

  但离开镜头,熄灭聚光灯,走下宣讲台,她依旧是那个自己口中的“一名普通法官”,是那个十四年如一日默默俯下身去,用自己的专业去温暖别人的黄文娟。

  引领在线诉讼新常态

  2020年春节,黄文娟回老家湖北天门探亲,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这趟旅途变得不再寻常。

  居家期间,宁波暂时回不去了,可那么多排好庭的案子却不能因疫情而“停摆”。

  “如果因为我的原因,使这些案子一拖再拖、一延再延,那么当事人的失落感也会越来越多。”

  好在有移动微法院(现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她在没有电脑、没有案卷、没有宽带网、没有制服的困境下,从柜子里翻出仅有的一套西服,用借来的旧电脑、同事拍摄的案卷、自制的手机支架以及手机热点,组成了一套特殊的“办公设备”,开始了居家办案的时光。

  一晃50天过去,黄文娟开完了60多个庭审,记录写满了两个笔记本,结案50余件,没有一起案件因法官居家而取消或延期开庭。

  黄文娟在无意间引领了在线诉讼的风尚。现在,线上办案在宁波两级法院已经实现常态化。那个用烟花纸筒改造的“文娟牌手机支架”,成为了流行于宁波法院人之间的“网红”支架,其背后蕴藏的“工具可以简易,但正义不能迟到”的理念,也在宁波法院人之间不断传递。

  黄文娟本人与移动微法院也越来越不可分。在参加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返程的大巴上,她用三个小时顺利完成了5个庭审;在全国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现场的会议室旁,她用十五分钟开了一起简单的公告案件;在参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期间,她见缝插针在北京的宾馆里,先后开了十几个庭……

  湖北天门的小山村、浙江杭州的大巴车、北京的宾馆……由北至南,由南至北,黄文娟推动“移动微法院”便民利民的“宁波实践”走向全国。

  “我在移动、出差的过程中,案件的办理地点也在移动,但是当事人的期待和需求却不会被迟延满足。”

  诉讼由线下到互联网再到指尖,这是她十四年间亲历并实践的法治变革。

  探索立审执一体化

  2021年5月27日,鄞州法院“文娟工作室”挂牌成立。在启动仪式上,黄文娟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表态发言。她承诺,工作室会坚持“四不”原则,“不让群众等太久、不让案件转多手、不让百姓跑远路、不让纠纷留后患”,让当事人的一件事在一个地得到快速解决。

  和以往的法官工作室不同,“文娟工作室”专设立案窗口、审判团队、执行团队,是集立案、审判、执行职能于一体的“全科工作室”。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案件在不同部门、多个法官之间流转的壁垒,打通了调解、立案、送达、审判、执行环节,让当事人在工作室就能完成案件的全流程处置。

  黄文娟是一个外表和内心都很柔和的人,她说话声音平和,爱笑,待人接物很细心又很耐心。工作室“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的服务理念,和她本人的气场非常相合,这也让一些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在她的气场作用下变得心平气和。

  有一次,黄文娟收到了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案件的被告是驾驶电动车的未成年人和他的母亲。原告表示被告撞了人还态度恶劣,一点不知悔改。被告则觉得轻轻蹭了一下就要赔2万多,原告就是在讹人。双方矛盾十分尖锐,都不给对方好脸。黄文娟先是耐心向被告释明原告有主张损害赔偿的权利,而后又细致对双方做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双双向黄文娟表示感谢。

  截至2022年10月底,“文娟工作室”已接待群众立案、来访等3020余人次,在已审结的2261起案件中,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仅有398件。

  随着办理的案件越来越多,工作室的口碑也逐渐在老百姓之中发酵。有70多岁的老人拿着报道“文娟工作室”事迹的《鄞州日报》,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来法院找黄文娟。“文娟工作室”被誉为宁波法院审判领域“当事人一件事”集成改革的一张闪亮名片,获得浙江法院“十佳在线诉讼”荣誉,并登上了《人民日报》。

  立审执一体化的探索,正是宁波法院人不断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法治路上的追梦人

  “没进法院前,我没有想到我竟然还是一个工作狂。”黄文娟这样评价自己。

  做书记员的时候,她周末经常会在办公室装订案卷——整理材料、粘贴票据、用电锤打洞,最后穿线装订而成。档案封面划破手指是常事,钉锤还会一不小心锤到手。做法官后,她的周末有时候是在办公室字斟句酌地改判决书。

  而现在,费力装订案卷变成了无纸化的一键归档,依托大数据的类案检索制度高效助力判决书撰写。浙江“全域数字法院”建设,给作为法官的黄文娟带来了更多便利,也让她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我想做得更多,走得更远,和老百姓的需求贴得更近。”在年度法治人物的颁奖现场,黄文娟这样说。

  她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在这样做。

  除了奉法者的身份外,她还是视频普法专栏《文娟有约》的主讲人、文娟驿站的小巷法官、鄞州南部商务区“共享法庭”的负责法官、鄞州区德培小学的法治副校长。

  “黄法官,他们拖欠工资,你得给我评评理。”这样的咨询,出现在“共享法庭”里。

  “黄法官,咱都是邻居,你又是法官,你说一句是非,我们都听你的。”这样的讨论,发生在黄文娟所住社区的“文娟驿站”里。

  “黄法官,如果有同学骂我,我怎么做才能算是正当防卫呢?”这样的提问,出现在学校里。

  “关于网络诈骗,上面的这些提示,大家都记住了吗?”这样的总结,出现在《文娟有约》普法视频里。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她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在更多的场景,为更多老百姓做更多的事,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线下一对一的普法变成了线上一对多的交谈,繁琐的案卷整理变成了无纸化归档,走街串巷的送达变成了智能联合送达机制……一桩桩一件件,正是法治中国建设日新月异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黄文娟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我们会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显实效,引导大家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院生涯十四年,黄文娟始终保持着真诚与热爱,法官是她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她是有温度的奉法者,也是有品格的普法者,还和众多法院人一样,是法治道路上的同行者,一起向着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稳步迈进。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近段时间,国产算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5-10-27 10:33
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2025-10-27 02:4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2025-10-27 02:40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光明日报海口10月23日电 记者王晓樱、通讯员张阳日前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热带油茶研究团队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进行油茶种质资源收集时,发现油茶新物种——五指山油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确认这次发现的油茶为独立物种。
2025-10-24 09:55
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彭海琳告诉记者,在芯片制造的光刻流程中,“显影”是决定图案成败的核心一步。
2025-10-24 09:54
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24 09:52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新时代。其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利于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2025-10-24 09:5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