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来源:宁波新闻网2022-08-30 13:40

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趁着天气转凉,公园的露天球场再度“开张”。记者石承承摄

  开学啦!不止孩子们手忙脚乱,还有天气:

  高温反扑,冷空气发力,在带来明显降温的同时,还在酝酿大范围的阵雨或雷雨天气……

  高温“反扑”,35℃再现

  早从8月24日开始,冷空气就已经在为“开学”做准备:

  8月24日,第一波渗透南下的冷空气帮我们挣脱了极端高温的掌控;8月26日,第二波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则帮我们一举将最高气温“打”到30℃以下。

  看起来,副热带高压在一波接一波的冷空气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实际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从市气象台的预报看,8月29日到30日,副热带高压将发起“反扑”,我市的最高气温将重新回到35℃左右。

  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无论是高温强度,还是高温影响范围,都不能和之前的相提并论。

  随着冷空气一波接一波的到来,有一个问题已经开始在很多人心里“冒泡”:秋天要来了吗?

  在气象学上,入秋需要满足严苛的条件,但简单来说,就是要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要小于22℃且后续天气稳定。

  宁波常年入秋要等到10月3日。

  眼下,副热带高压余威尚在,冷空气也才小试牛刀,说入秋,为时尚早。

  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在早晚或者一场接一场的雨水中,或许大家能感受到丝丝缕缕的秋意。

  冷空气“发力”,35℃狂跌至29℃

  随着孩子们陆续报到开学,冷空气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开学季”。

  从市气象台的预报看,8月30日后期,有新的一波冷空气南下,有望一举击退副热带高压,为我们赢得一长段时间的凉爽天气。

  市气象台在8月28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就提到,除了8月29日到30日,我市其他时段的最高气温将回落并稳定在29℃-32℃。

  尤其是8月30日到31日,在冷空气和降雨的共同影响下,我市将经历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一夜之隔,最高气温将从35℃左右狂跌至29℃上下。

  此外,从市气象台8月28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8月31日前,我市最低气温还有24℃-26℃,8月31日开始,最低气温将下滑至21℃-24℃。

  早晚的凉意也将变得逐渐明显,大家要根据各自的体质,及时、适当增添衣物哦。

  雷雨“凑热闹”,8月底还有场“大”的

  副热带高压“垂死挣扎”,冷空气“步步紧逼”。两强相遇,互相“掐架”在所难免。

  回头看了一眼,从8月24日到27日,市气象台几乎每天都会拉响雷暴警报。

  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指的是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所产生。积雨云的强烈发展,常伴有闪电、雷鸣、暴雨、大风,有时还会出现冰雹、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等灾害性天气。

  对于雷暴可能带来的危害,大家不能视而不见。

  近期,安徽南陵一广场突发雷击事件导致2死2伤、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对新人拍婚纱照时新郎遭雷击死亡……

  回头去翻了一下宁波市气象局、宁波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在此前发布的《2021年宁波雷电监测公报》中提到:2021年我市发生雷灾623起,其中7月记录的雷灾最多,达173起,占全年的27.8%。

  从雷灾地区分布图分析,慈溪、余姚和北仑发生的次数较多,其中,慈溪发生的雷灾最多,达197起,占全市的31.6%。

  据中国人保等多家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市因雷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万元。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雷暴不是盛夏的“特产”吗?眼下,夏天都已经快走到尾声,雷暴为何还会频频现身?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有关。

  每年夏天,南方夏季风爆发后,暖湿气流更加强盛,对流天气也更容易出现;在北方,受东北冷涡频繁活动的影响,华北、东北一带的对流活动增多,雷暴日数也就多了。

  一般来说,我国南方比北方更容易发生雷暴。

  我们所在的浙江虽然不能跻身发生雷暴频次最高的第一梯队(年均雷暴日数在70天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00天),但浙江南部地区的年均雷暴日数也可达50天-70天之间。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雷暴日数也有30天-50天。

  《2021年宁波雷电监测公报》指出,我们宁波属于多雷区,2021年,宁波市平均雷暴日数为46.4天。地处南部的宁海县和奉化区,年雷暴日数就分别达到67天和55天。

  在实际生活中,雷暴发生的月份也不是大家想象的“夏日限定”。

  从月份分布来看,我国雷暴发生的月份可以从每年4月一直持续到9月,甚至更晚。就拿我们宁波来说,每年的雷电高发季集中在3月到10月。

  市气象台在8月28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明确提到,8月30日到31日,随着新一轮冷空气南下,我市还将面临一次大范围的阵雨或雷雨天气过程,有雷雨时短时风雨较大,大家要加强防范。

  宁波气象安全技术中心还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一套“防雷顺口溜”:

  树下避雷是大忌,高大物体要回避。江河湖塘别靠近,金属物品快抛弃。

  远离电线金属体,洞口岩缝勿躲避。户外活动快停止,山顶楼顶应快离。

  不要骑车骑马匹,空旷场地要注意。躲进建筑勿迟疑,船上遇雷躲舱里。

  离开阳台外墙壁,禁止使用热水器。家用电器快关闭,慎用电话和手机。

  关好门窗要切记,金属管道要远离。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抵达巴黎

  •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2024-08-22 10:25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2024-08-22 10:23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2024-08-22 10:21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2024-08-22 10:16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2024-08-22 10:15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2024-08-22 10:11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那么,什么样的树林才能被称为“森林”?
2024-08-21 10:13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2024-08-21 10:09
近日,青海格尔木60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2024-08-21 03:1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4-08-21 03:10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2024-08-21 03:10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2024-08-20 10:19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2024-08-20 10:10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2024-08-20 10:08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2024-08-20 09:55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4-08-20 09:54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2024-08-20 09:53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2024-08-19 10:15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4-08-19 10:14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4-08-19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