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艾利"爱理不理 高温"死缠烂打"!未来10天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艾利"爱理不理 高温"死缠烂打"!未来10天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来源:甬上2022-07-04 14:30

  作为今年首个影响浙江省的台风,“艾利”对我们多少有些“爱理不理”。

  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狂风暴雨,但我们也没法给它“点赞”,因为它同样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凉爽。

  从市气象台7月3日发布的预报看,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周(7月4日-7月10日),宁波将迎来一波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将向37℃,甚至38℃发起冲刺。

  “艾利”爱理不理

  就在7月3日早晨,今年第4号台风“艾利”移入东海。

  到17时,“艾利”的中心距离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北偏西方向约255公里,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热带风暴级),七级风圈半径100-200公里。

  未来,“艾利”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并将于7月5日上午趋向日本西南部沿海。

  受“艾利”影响,7月3日到7月4日,我国东部东部海域有6-8级大风,阵风9-10级。

  “艾利”对宁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风上。

  从市气象台7月3日11时发布的消息看,7月3日到7月4日,外部渔场有9-11级大风。

  此外,从预报看,7月3日到7月5日,宁波将会是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

  作为今年首个影响浙江省的台风,“艾利”对我们有些“爱理不理”,这对日常生活来说,倒是件好事。

  不过,随着“暹芭”“艾利”接踵而至,今年台风季的“大门”被打开。中央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透露”,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可能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持续的热,越来越热

  “艾利”走个过场,“克制”了一段时间的晴热将“卷土重来”,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市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除了前期的阵雨或雷雨天气,从7月6日开始,宁波就将转为多云为主的天气,其中,7月8日开始,午后多雷阵雨。

  是不是夏日“熟悉的配方”?

  市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从7月5日开始,宁波的最高气温将稳定在35℃-38℃,最低气温也有26℃-28℃。

  持续且不断“挑战自我”的高温热浪就要来了,做好迎接“一大早出门就是一身汗”的准备了吗?

  虽然台风带来的降温效果有限,但来自海上的大风,给我们吹来了通透的好天气。记者石承承 摄

  六月六,不止“晒红绿”

  渐行渐远,我们将在7月4日迎来“六月六,晒红绿”的日子。

  民间流传的“六月六,晒红绿”,通常指的是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如果阳光充足,人们就会把家里的衣物、鞋帽、被褥等拿出来晾晒。

  相传这个习俗的形成跟乾隆皇帝有关。当年,乾隆皇帝巡行至扬州,突遇大雨,外衣被淋湿。皇帝不愿借百姓的衣服换,只好等天晴将衣服晒干,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

  民间因此逐渐形成“晒红绿”的习俗,多少是想借一点皇帝“晒龙袍”的贵气。

  这一习俗的流传,还跟时节、气候有关。

  每年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基本告一段落。告别一身“霉”气,人们自然要把衣物、被褥拿出来晒一晒。

  除了“晒红绿”,“六月六”还有很多如今已不常见的习俗。

  比如“黄狗猫汏浴”,意思是每年到了这一天,养狗或猫的人家,会把狗或猫带到河中洗浴,目的跟"晒红绿"一样,为了避免天气炎热,狗或猫的身上长寄生虫。

  比如用木槿树叶洗头。据说,槿树叶含有大量肥皂草素和肥皂草苷,有滋养秀发的作用。在炎炎夏日,发丝间的轻松带来的快乐,女孩子们应该深有感触。

  比如宁波老底子通常也会趁着此时持续晴热天气的到来,开始晒“双缸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豆瓣酱。

  将倭豆(蚕豆)蒸熟后剥壳,加入盐等调料搅拌,然后拿到太阳下暴晒,从早上9点晒到太阳下山,晒足一周,霉菌就会繁殖,晒上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吃了。

  午后,呈现油画质感的天空。记者石承承 摄

  午后的江边,风吹过带来几分凉意。随着晴热高温天气的到来,这份舒坦恐怕不常有了。记者石承承 摄

  何以解“暑”,试试它们

  随着晴热高温天气的到来,7月7日,我们还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暑节气是这样描述的: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顾名思义,就是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又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大家可千万别对小暑的到来“视而不见”,因为就在小暑节气期间,我们将迎来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我们将于7月16日入伏。

  持续的高温热浪扑面而来,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些人难免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

  除了好好休息,也轮到一些时令食物出来“救场”了,比如藕。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藕不是要等到秋天才吃的吗?

  事实上,随着小暑的到来,藕已经开始慢慢成熟,并迎来开采的季节。

  只是,此时的藕,刚长成,还很嫩,最适合的就是掰下来、切成片,拿糖醋拌一拌,直接吃,清凉脆爽,足以在餐桌上令人胃口大开。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据说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此外,在民间,还流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据《本草纲目》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有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食疗本草》中也称“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湿气、恶气”。

  眼下,农历六月, 正值黄鳝肉质最肥美的时候,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适当进补,也算是一举两得。

  但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不能吃死黄鳝,否则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近段时间,国产算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5-10-27 10:33
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2025-10-27 02:4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2025-10-27 02:40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光明日报海口10月23日电 记者王晓樱、通讯员张阳日前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热带油茶研究团队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进行油茶种质资源收集时,发现油茶新物种——五指山油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确认这次发现的油茶为独立物种。
2025-10-24 09:55
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彭海琳告诉记者,在芯片制造的光刻流程中,“显影”是决定图案成败的核心一步。
2025-10-24 09:54
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24 09:52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新时代。其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利于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2025-10-24 09:5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