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栏的话
时代进步需要文明引领,社会和谐离不开示范力量。
闯红灯、遛狗不拴绳、网络暴力……看似微小的不文明行为,实则影响着公共秩序与社会温度。今起本报推出“倡树文明新风”专栏,直面身边不文明现象、剖析根源,推介我省各地在文明实践中的务实举措和创新探索,把文明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让广大市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引子
日常生活中,你或你的孩子是否被肆意奔跑的“汪星人”惊吓过?有没有一不小心踩了“狗屎运”,被它们随意“埋下”的“地雷”弄得十分尴尬的经历?是否也因深夜犬吠而辗转难眠……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数量已突破1.2亿只,其中“汪星人”的角色从“陪伴者”向“家庭成员”转变最为明显。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遛狗不牵绳、粪便不清理、犬吠扰民等不文明现象逐渐演变为损害邻里和谐、影响城市环境的“顽疾”。
管好一条狗,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牵好一根绳,彰显市民文明素养。近日,记者深入我省多地,探访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现状与治理难点,记录各地以典型示范引领文明养犬的创新实践,共同探寻人宠和谐共生的城市治理之道。
萌宠出街
公共空间“隐形杀手”
夏日清晨,沈阳新开河附近的滩地公园草木葱茏,市民宋岩的跑鞋踩在沿河步道上发出轻快的声响,然而这份惬意被一只未拴绳的黑色泰迪犬打破。小家伙突然从草丛里蹿出,对着宋岩狂吠不止。惊吓中宋岩下意识后退,差点儿崴了脚。
“我现在都有‘后遗症了’,不论大狗、小狗,见着都害怕。”3年前,宋岩在大东区北运河南岸跑步时遭遇两条未拴狗绳的拉布拉多犬迎面吠叫,惊吓中摔倒在地。经医院诊断,其身体一处肋骨骨折、左大腿多处软组织挫伤,陆续治疗花费医疗费800多元。
在本溪市公安局本溪满族自治县分局观音阁派出所的一间调解室里,气氛有些凝重。居民赵宁和孙超分坐两边,两人矛盾的焦点是一条3岁多、名叫“多多”的金毛犬。3年时间里,“多多”从一条小奶狗“日益伸展”,现在已是近一米长、半人高的大型犬,两个老邻居为这条狗争吵过多次。
“你家狗也不拴绳,俺家孩子好几次被‘多多’追着跑回家,小手攥着我的衣角直哆嗦,吓得脸发白。”赵宁一肚子怨气。“‘多多’脾气好得很!从没咬过人,见谁都摇尾巴。它就是嗓门大了点,害啥怕啊?”孙超语气里透着委屈和被投诉的不理解。
在锦州市府广场,环卫工人李大姐的清扫工具中专门配备了“宠物粪便清理夹”。“平均每天起码要清理十多处狗粪。”李大姐说,夏季遛狗人数增多,狗粪便清理量比冬天多一倍不止。望着广场地面几处清除难度较大的污渍,李大姐无奈地叹了口气。
记者走访省内多地发现,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公园、街道、小区并不鲜见,不文明养犬行为已成为“高频扰民清单”。在市民集中吐槽的焦点中,遛犬不拴绳导致的惊吓与伤害、粪便不清理造成的环境污染、深夜犬吠引发的邻里矛盾排名前3位。此外,“我家狗不咬人”这个经常被养犬人挂在嘴边的理由受到的诟病最多,被称为“最不讲理”的申辩。
持续治理
难在“软”约束与“硬”盲区
“我邻居家的狗天天半夜叫,这事儿归哪个部门管?”在各地的12345热线电话里,类似的投诉经常接到。
记者了解到,养犬管理涉及公安、城管、社区等多个部门,但各自有各自的管理重点,并没有一个部门能做到全覆盖,属于“多龙治水”。现实中,记者调查发现,我省有养犬管理规定,各地也都出台了养犬管理条例或办法,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法规明晰却难落地、部门联动难在协同、习惯养成难以短期见效”等多重困难。
采访中,涉及养犬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都提到各自难处。物业说没执法权,只能劝导;社区表示虽然能调解,但不能罚款惩戒。即便省或地方有规定,遛狗不牵绳可处200元罚款,拒不改正三次就收容犬只,但在实际执法中,现场取证非常难。管理部门人员也缺乏持续跟踪的人力与监控手段,无法准确认定其是否属于“屡教不改”。
除了相关部门管理范围有限,养犬人对相关法规不了解、缺乏犬类行为认知常识等也是不文明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不关注或不清楚本地养犬管理具体条款的养犬人不在少数,而且超三成的养犬人认为“牵绳束缚了狗的自由”,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
犬类行为认知盲区更是硬伤,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主任王立成从动物行为学视角认为,萌宠不按照规范撒欢出街,就是“移动的风险源”。
针对社会热议的犬伤人事件责任归属问题,王立成拿出的科研数据表明:饲养方式不当占主责权重的40%至50%,长期禁锢会积累攻击性情绪,主人溺爱更会导致犬类认知错乱。社会化训练缺失承担30%至40%责任,犬类易因恐惧失控,决定攻击与否的关键是情境中的威胁感知。至于犬的品种因素仅占10%至20%。“牵好一根绳、打好一针苗、做好一次训练,可以筑起文明与安全的双重高墙。”王立成说。
创新破局
治理从“他律”转向“自律”
养犬管理困局中,我省各地正积极探索更具温度与智慧的治理模式,让嵌入生活场景的温暖触点,成为文明养宠的柔性支点。
破局手段一是设施先行,“便利”推进主动践行。
“豆豆,来,咱们在这里上厕所。”7月29日一早,家住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二街的居民吕爽牵着爱犬走进附近的“宠物公厕”。等豆豆“小解”后,吕爽用脚轻踩冲水踏板,公厕便池四周环形出水口自动喷水冲洗便池。
记者看到,“宠物公厕”建在步道草坪旁,立着醒目的牌子。“这个‘宠物公厕’已成园区一景了,水冲更清洁,味道消散也快,现在遛狗的居民都主动牵狗来这里方便。”吕爽笑说,自从有了“宠物公厕”,感觉自己遛狗没那么被反感了。记者了解到,沈阳市部分居民小区正在推广设置“宠物公厕”,有沙土形式的,也有水冲形式的。
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阳光花园虽然是一处老旧楼院,在推动居民养宠自治方面却不断上新各类设施,聚焦居民日常遛宠轨迹,在单元楼出入口、休闲广场等高活跃区域布设“养宠便民角”,有序陈列可降解拾便袋,居民携宠漫步时,抬眼可见、伸手即取。
破局手段二是共治共享,“邻里监督”效果优于“执法管控”。
本溪市明山区程家社区有4737户居民,养犬100多条。社区党委书记赵淑淳带领团队以5至6栋楼为单位划分“微网格”,每天推送文明养犬的图文消息,有时是一句提示语,有时转发居民拍摄的文明养犬短视频。这种引导改变着社区面貌,养犬户自觉将遛狗时间避开邻居出行高峰。
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中南社区组建了一支“文明养宠监督团”,发放图文版《文明养宠手册》,居民化身文明养宠志愿者,在遛弯儿晨练等日常生活里提醒未牵犬绳的邻居。“大家都是老街坊,说一句‘注意点’比民警来罚款管用。”老楼长宋波说。
沈阳市皇姑区舍利塔街道太东社区组织居民共同订立“社区文明公约”、设置文明遛宠补给点。社区党委书记董贞珍介绍,“契约化引导+便民化配套”实现社区环境优化与邻里和谐互促共进。
文明养犬养成,制度和举措不能缺席。大连市“1+3+N”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部门协同难题,以社区民警为核心,联动街道城管、居委会、物业,再吸纳业主委员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今年截至目前,大连市通过该模式办结12345政务热线涉犬诉求313件,群众满意度达100%。本溪市推行的“电子犬证”实现主城区全覆盖,犬只免疫、违规记录一码可查。锦州市公安部门增设网上“一站式”办理犬证,对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办理服务。
“各位,今儿咱不讲三国,聊聊遛狗牵绳好行为……”在沈阳市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书表演艺术家孙刚融入养犬管理条例的新评书包袱不断,贯口精彩,观众在笑声中接受文明养犬理念。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各地都在探索。大连市开展进养犬户、进社区、进校园等“六进”活动,精准覆盖重点群体;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举办“动物行为学讲座”。
我省文明养犬治理实践也形成了品牌,7月14日,大连市发布城市文明“十大品牌”,其中包括文明养宠——“爱宠在手 规矩要守”。
锦州市人大代表秦奇表示,随着设施更完善、规则更清晰、理念更深入,人宠和谐的画面为城市文明又增添了一个生动注脚。
(辽宁日报记者 吕丽 刘桐 许蔚冰 白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