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来自辽沈大地的振兴发展观察:连续7个季度赶超的背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辽宁> 要闻 > 正文

来自辽沈大地的振兴发展观察:连续7个季度赶超的背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1-16 14:10

  经济总量继上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后又上新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增速均持续高于全国水平……刚刚过去的2024年,辽宁经济答卷成绩亮眼、成色十足。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数据背后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进程已经过半的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正在为辽宁打开怎样的新局?

  一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

  大连湾畔,波光点点。新年首个工作日,大连船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新建造的“北极探路者”号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完成保税LNG燃料加注。

  “这是国内首单通过槽车方式,在船厂内为新造国际航行船舶加注保税LNG燃料。”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关剑说。

  一项“小切口”的创新实践,正是辽宁经济一年来迎难而上、寻路攀登的鲜活注脚。

  2024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连续7个季度赶上或超过全国。叠加四季度企稳回升态势,全年经济走势有望持续向好。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令人欣喜,更来之不易。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国内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从传统产业下行压力增大,到房地产投资出现萎缩;从基层“三保”压力增加,到化解金融风险任务艰巨,外部“风雨”洗礼下,辽宁面临的风险挑战接踵而至。

  搏击风浪,唯有实干。从以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为牵引释放改革动能,到以“稳油稳钢稳车”为重点稳住工业大盘;从以建设辽宁实验室群、科学城为龙头夯实科技创新“底座”,到以做大做强文体旅高品质融合为代表扩大内需……一年来,辽宁经济在考验中前行,在挑战中壮大。

  看数据,“上来了”。

  GDP赶超全国背后,一连串优而快、高而新的指标亮点纷呈:2024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规模扩大,同比增长3.9%;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5%、12.6%……

  经济数据不仅要看一时、看速度,更要看长远、看内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20个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速6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收占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比重首次超过三分之一……“这些数据里面有乾坤,不仅印证辽宁经济向好态势更加稳固,更透射出辽宁经济求质而进、换挡升级的轨迹。”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鲍洋说。

  看人气,更旺了。

  在雪场畅滑过后,缓缓躺入热气腾腾的温泉,疲惫慢慢融化。这个冰雪季,越来越多游客在辽宁“玩冰嬉雪”后,选择泡温泉。

  从上个冰雪季开始的文旅火爆至今,一年来,辽沈大地人气满满:全年接待游客6.5亿人次,同比增长27.7%;旅游综合收入6300亿元,同比增长25.4%。

  热闹人流是“面子”,“里子”则是商流、资金流,持续“加磅”的投资最有说服力。

  2024年4月,宝马集团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晨宝马沈阳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7月,恒力集团新增投资92亿元,启动恒力重工产业园二期项目……去年前11个月,辽宁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1%,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6%。

  看腰杆,更壮了。

  新型隐形战机歼-35A亮相珠海航展,铝基复合材料钻杆助力嫦娥六号月背成功采样,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成功应用……去年,一个个“大国重器”接连出圈,辽宁装备正在更好装备全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一个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

  从太空到深海,辽宁聚焦“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进一步擦亮“共和国工业长子”金字招牌,去年,沈阳航空、沈大工业母机、大盘绿色石化3个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看“朋友圈”,更大了。

  新年伊始,今年大连口岸的首趟中欧班列从中铁联集大连中心站鸣笛启程,满载110个标箱货物的班列奔赴欧洲市场。过去一年,辽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居东北第一。

  搭平台、引伙伴、找朋友、建通道,辽宁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全面振兴的新优势。“日本和辽宁地理位置相近,产业互补性强,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连事务所所长重冈纯对投资辽宁充满期待。

  目前,辽宁外贸集装箱航线已达200条,中欧班列已形成“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发展格局,货物辐射全球20余个国家的50余个城市。2024年前11个月,辽宁出口总额达3416.2亿元,增长5.2%。

  看民生,更暖了。

  “搬家当天啥也没拿,就带了把扫帚,家里啥都有,炕席、被褥、锅碗瓢盆都是新的。”去年8月一场洪水,冲垮了建昌县杨树底下村村民吴桂付的家。他没想到,仅仅41天,“政府就帮咱盖好了新房”。

  看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2024年,辽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福祉的刀刃上,更新改造城市老旧管网5300多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7%,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约90%,“十四五”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标提前实现。

  一个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胜利在望”——2024年12月20日,来自辽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消息,令人欢欣鼓舞,豪情满怀。

  2024年,是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全省上下锚定八大工作目标,超常规、高强度开展攻坚,以“辽老大”特有的大忠诚、大担当、大作为,持续推动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质效的“突破性”提升。

  2024年12月29日,有着近60年历史的凌源钢铁正式入列鞍钢。至此,鞍钢集团粗钢产能提前达到7000万吨级,“钢铁航母”动力澎湃。

  鞍凌重组是辽宁“央地融合”的又一硕果。去年,辽宁开工央地合作重大项目49个。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说,过去不少央企与地方“各干各的”,产业发展“两张皮”,央地双向奔赴整合了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形成共创共赢的生动局面。

  久久为功治“痛点”,绵绵用力蓄优势,在辽宁,更多领域“积小胜为大胜”,实现精准突破。

  深耕数字化转型,全省打造约60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设立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100个;

  深挖创新潜力,去年辽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前移5位,“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新增1000多家,总量居东北首位;

  深化结构调整,去年22个重点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六成……

  “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一个个突破性变革撑起农业‘压舱石’更加稳固,工业‘稳定器’作用凸显,服务业‘顶梁柱’坚挺强劲,全省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辽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鹏宇说。

  ——振兴趋势的“转折性”向好。

  “2023年,辽宁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高于全国,也许还有人担心:这是不是昙花一现?现在连续两年赶超全国,表明向上势头更加巩固。”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赶超之路,多有坎坷。2024年,辽宁经济从一季度开局良好、超过全国,到二季度承压运行、与全国持平;从三季度恢复向好、继续赶超,到四季度政策发力、企稳回升……起起伏伏牵动着多少人的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李凯回忆说,过去10多年里,辽宁经济从“失速”到“触底”,甚至一度出现过负增长。“从2017年起,曾经的‘掉队者’逐渐‘归队’,到2023年跑赢全国‘大盘’。为了这个拐点,辽宁人付出了太多努力。”

  “金杯”之变也在印证着转折。3年前,金杯(沈阳)汽车有限公司停产重整;2024年12月,经过盘活资源、对接战略伙伴,金杯汽车一口气推出两款新能源商用车,老品牌焕新启航。

  “从‘点’的突破,到‘线’的拓展,再到‘面’的铺开,”李鹏宇说,如今的辽宁,扭转了经济总量全国排名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扭转了经济增速长期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态势,2023年启动的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出了气势、打出了信心、打出了成效。

  ——发展坐标的“历史性”校准。

  “幸亏省里对菱镁开采进行历史性治理,才把这个行业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山感慨。

  我国菱镁资源储量世界第一,其中辽宁占全国储量的85.6%,但曾走入粗放开采、简单加工的误区,优势资源只卖出“白菜价”。

  过去一年,辽宁严控开采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倒逼镁原料价格企稳回升,一批企业上马镁化工、镁建材、镁金属等深加工项目。在镁矿资源富集的海城市,市委书记陆荐援颇为振奋地说:“喊了几十年的镁业转型,如今终于挪开了步。”

  从菱镁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治理,到大连市全面开展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三年行动”以来,辽宁从难事做起,着手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同时放眼远望,推进一批夯实基础、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为竞逐未来不断校准发展坐标。

  去年7月和10月,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相继开城。辽宁还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组建机器人、精细化工、工业母机等20个重点实验室群,目前已与693家企业建立对接合作。

  “产业遇问题,科技给答案,这样的机制一旦成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辽宁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群主任孙玉清说,一系列连接过去、面向未来的重大举措,正搭建起辽宁稳步向前的“四梁八柱”。

  一场乘势而上的“大决战”

  寒冬腊月,沈白高铁抚顺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正酣,建设者顶风冒雪,在一线抢工期、保进度。

  火热场景,折射振兴求变的只争朝夕。这背后,既有辽宁贯彻中央部署,扛起“长子”重担的坚固初心,也有重拾光荣与梦想,“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坚强决心。“三年行动”战果累累,更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面对振兴突破的“决胜之年”,辽沈儿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凝心聚力打响一场“大决战”。

  ——稳住“最大定量”。

  新年伊始,辽宁省工信厅多个工作组就奔赴一批龙头企业,协调解决经营问题,支持有边际效益和盈利的产品全力生产。

  “在持续抓好‘稳油稳钢稳车’同时,我们加紧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辽宁省工信厅厅长胡异冲说,这是全省工业经济的“最大定量”。

  未来一年,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总经理王希友信心满满。“推动实现原油1000万吨、非油当量1000万吨的供给格局。加快建设辽宁大储能基地,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壮大辽西地区产业圈,切实发挥‘压舱石’作用。”他说。

  ——孕育“未来增量”。

  1月10日,由中航沈飞民机向空中客车公司交付的第500架份A220飞机重要部件,在沈阳完成装配工作。

  航空、造船是辽宁的优势产业。辽宁从现有基础出发,精准开发应用场景、科学组合产业链条,去年接连举办“航空产业发展大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省内企业加盟大飞机规模化生产,与央企共建东北亚绿色船用燃料供应链体系,在深挖“上天”潜力、补齐“下海”短板中培育未来增量。

  新的一年,辽宁将继续优先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深海深地空天和生命健康6个未来产业方向。“别看今天只是一粒种子,未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启东说,老工业基地加速向新产业要地迈进,才能赢得未来。

  ——发力“关键变量”。

  推动沈阳桃仙机场二跑道、本庄高速公路、大连西中岛炼化一体化、长海大桥等项目尽早开工;推动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太子河抽水蓄能等项目加速建设……新的一年,辽宁正谋划布局一批预期收益好、群众期盼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辽宁省商务厅厅长潘爽说,今年计划推出4000场以上消费活动,通过商、旅、文、体深度融合,为辽宁积攒人气;同时培育更多有特色的辽宁产品,擦亮“辽宁出品”金字招牌,促进更多“辽品出辽”。

  前景令人欣喜,前路亦非坦途。

  当前,辽宁振兴发展还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之难、结构性矛盾突出之痛、体制机制不活之困、风险隐患较多之忧,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正视这些困难,加紧改革创新,才是我们决战之年应有的样子。”过去一年,已经习惯了在过“紧日子”中改革节支的岫岩县委书记吴振宇说。

  这些天里,纪录片《大东北》热播。片中记录的辽宁红色“六地”历史,让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激情满怀。“坚韧不拔,激流勇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一步一个脚印不松劲,一定能将振兴蓝图变成现实。”(记者徐扬 王炳坤 郭翔 白涌泉)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举行海上巡游迎接中国航海日

  • 漫画视界|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