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密《松花江上》背后的家国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辽宁> 要闻 > 正文

解密《松花江上》背后的家国故事

来源:新华网2024-09-18 14:52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记者孙仁斌、姚剑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到“九一八”,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首《松花江上》。但你或许不知道,这首歌并非诞生于白山黑水间,而是在西安唱响,而它的作者终其一生都没见过松花江。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印制的“九一八”事变图册中的一页照片,照片显示事变当夜及次日日军行动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在300多名日军面前,一溃千里。  

  同样由于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尽数落入日军之手。从此,无数东北军民,涌入山海关,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北平、天津、西安、南京、上海、武汉……到处是国破家亡的伤痛,到处是背井离乡的哭喊。

  这首《松花江上》寄托着思乡的离愁和山河破碎的愤懑,在伤痕累累的中华大地上一遍遍被唱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以为这首哀歌是流亡中东北人民的绝唱。实际上,这首歌的作者张寒晖却是一个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

  青年时代的张寒晖。新华社发

  这位儒雅的青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多才多艺,拉二胡、编剧本、演话剧,用文艺宣传革命主张。1936年夏,张寒晖受组织派遣,到陕西西安应聘做教师,实际上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介绍说,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告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普通民众流亡的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走访东北难民,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人的罪行,听他们倾诉对失去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当时,发表在东北军办杂志上的一段话更令张寒晖字字戳心:“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

  他决定写一首歌,唱出东北同胞的心声。因为身边没有乐器,张寒晖就敲着桌子打节拍,反复琢磨哼唱。东北军民的悲痛、叹息、思念,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借用老家河北定州的秧歌“哭坟”的元素,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松花江上》。

  张寒晖带着学生们,在西安的城墙上、街巷中,不断地传唱。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强烈地感染着中华儿女,人们竞相传抄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回荡着悲壮的呼号。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歌声就像战斗的号角,把人们凝聚在一起,起到精神感召、社会动员的独特作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说。

  1945年,历经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张寒晖很想了却一桩由来已久的心愿,去东北看看松花江。然而1946年3月11日,他积劳成疾病逝于延安,年仅44岁,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当时,他远在河北定州老家的妻儿,还不知道他已经离开人世,人们也还不知道《松花江上》的作者就是张寒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寒晖写作《松花江上》的故事才逐渐为外界所熟知。

  “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奶奶坐在院子里,抚摸着爷爷年轻时的照片,哼唱着这首歌。虽然唱的是松花江,但旋律对我们定州人来说,非常熟悉。”张寒晖的孙子张满囤说。

  今天,“九一八”事变过去93年了。当熟悉的歌声再一次响起,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词句旋律,更是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它不再是战火中的悲歌,而是警醒一代代国人勿忘耻辱、珍爱和平的壮歌。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