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刘军路弘)“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公元845年,江西宜春籍进士易重高中大唐状元后,以这样的诗句夸赞家乡的人杰地灵。
今年5月,宜春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块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宜春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强劲动力。
宜春市的“晒秋”。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金秋九月,记者来到宜春的大街小巷,品咂当地舌尖上的独特辣香,沉浸式感受这座火辣辣的古城燃起的热腾腾的活力——从老旧小区改造到背街小巷整治,从移风易俗实践到平安城市建设,宜春以可感可及的惠民举措,让群众在丰收的季节采撷城市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宜春宜学,诗书之乡的传承
“江右书院甲天下”,江西的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绵延至今。记者慕名来到宜春市万载县鹅峰乡,这里有一座藏书300余万册、年服务超10万人次的文宇阁书院,既延续着千年文脉,又讲述着宜春诗书之乡的新篇章。“中国好人”、书院创始人袁宇本是一名书商,却道出了宜春人对文化的珍视:“我不想做一个单纯买书卖书的书商,也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书回报家乡”。
宜春市非遗文化展演。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在丰城市荣塘镇,龙光书院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比江西境内著名的鹅湖书院早了101年。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曾在此讲学月余,四方来学者多时达300余人。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保存历史,更在于活化利用。万载县深入挖掘17个古祠堂姓氏家风故事,编印《万载家风故事》,创作家风童谣与文艺作品,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景区、进生活场景。
如今,宜春拥有1个全国文明城市(宜春市)、2个全国文明县城(丰城市、宜丰县)、39个全国文明村镇、32个全国文明单位、2户全国文明家庭和8所全国文明校园。这一系列荣誉,充分彰显了宜春作为诗书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传承。
宜春宜爱,好人之光的汇聚
在袁州区,一场以爱为名的志愿服务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城市风貌。该区倾情打造“志愿者之城”,目前已有20.2万名注册志愿者。
“宜春好人”、袁州区希望之家志愿者协会会长易冬平2011年加入该协会以来,累计策划、参与活动3852次,服务时间27632小时。
记者了解到,袁州区从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入手,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回馈和激励机制。“一分抵一元,这是我刚兑换的洗衣液和垃圾桶。”凤凰街道凤凰社区居民易兰萍在“积分兑换超市”进行积分兑换后说。
与此同时,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走深走实,“彩礼淡了,幸福浓了”也逐渐成为宜春的文明新风尚。丰城市梅林镇的新郎饶思强骑共享电单车接亲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两家离得近,环保又省钱,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简约大气”。
更令人感动的是,宜丰县从新就业群体中聘请10人担任“社情民意观察员”,组建“先锋骑手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该群体走街串巷、熟悉路况等优势,协调解决各类事件。
宜春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以袁州区为例,20.2万名注册志愿者构成的城市温暖网络,让崇德向善成为宜春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汇聚成的爱的洪流,也是宜春城市文明最生动的体现。
宜春宜居,古城之韵的新篇
万载县有28余座多姓氏的古祠堂聚集于此,还有明清、民国时期老店铺60余间。这座有着近1800年建县历史的城市,通过保护性开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2024年,万载古城人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游客探寻红色记忆、感受非遗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宜春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9月27日晚,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江西省主场活动也选择在这里举行,各地游客汇聚于此,共赴一场非遗与焰火交织的中秋文化盛宴。
月是故乡明,从南昌专程赶回家乡参加活动的古城居民范友良告诉记者:“原来一间祠堂里住着好多户人家,里面卫生条件不好,杂物到处堆,湿衣服随便挂,挤挤挨挨的,比较杂乱。”他非常认同修复古城,恢复其原有社会功能,保留其历史文化脉络。
宜春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现在,古城大胆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当地以文化推动旅游,以旅游提升人气,以人气带动商业,以商业繁荣经济。
宜居不仅体现在文化保护上,更反映在老旧小区的改造建设中,这也是宜春宜居建设的又一亮点。2021年到2024年,袁州区累计投入约11.5亿元实施民生提质工程:692个老旧小区焕新颜,126条背街小巷展新貌,2800个新增车位纾解“停车难”。宜阳新区也完成了30个老旧小区、21栋自建房、30条背街小巷升级。
宜春市“大碗茶”文化。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入夜,暖色的灯光让古城里的一砖一瓦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记者来到百年老店“从泉清斋”大碗茶馆。这里,万载县“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正在进行一场“又见映山红”的主题宣讲会。
万载县“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为使命,巧妙融合本地传承百年的“喝大碗茶看花灯戏”传统习俗,以“理论+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古城茶馆、中小学校、农村屋场、企业工厂等场所开展常态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传宣讲,日用而不觉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宜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沉浸式宣讲。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千年诗书韵,今朝文明花。如今的宜春,传统与现代交融、书香与爱心汇聚,既承载了历史的厚度,又传递着文明的温度。这座曾经以“辣”著称的城市,如今正以新时代文明为新的密码,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