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十件粉彩瓷不如一件斗彩瓷,十件斗彩瓷不如一件珐琅彩瓷。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作出最新的技术,让皇家珐琅彩瓷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主席于集华,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说。
于集华今年65岁,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已有50余年,作为景德镇百年老字号“泥宝斋”第三代传人,他擅长青花釉下荷花、葡萄绘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映日荷花》《硕果》《和谐吉祥》等,作为国礼瓷被赠送给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要和友人。
在“瓷都”深耕多年,于集华的手工制瓷技艺已迈入极高水平,如今,他将工作重心放到了“传承”二字上:“我希望手工制瓷技艺能够世代传承!”
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瓷器,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成果,又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70多年现代陶瓷生产史……这里含蓄千年的底蕴,集中优秀人才、精湛技艺、精细原料,造出许多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可以说,“千年瓷都”生生不息的窑火,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留下了值得永恒守护的陶瓷文化。
一窑需经72道环节淬炼,器成可夺千峰翠色,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描述景德镇瓷器:“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其实,景德镇瓷器的传世之名,景德镇窑火的生生不息,离不开匠人精神的传承。手工制瓷中每道工序的背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普通工匠的坚守,他们犹如一颗颗火种,让这座城市的窑火永燃不息,技艺薪火相传,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如今,景德镇汇聚着120余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师、3万余名“景漂”、5000余名“洋景漂”、15万余名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者,已经成为传承陶瓷文化的“磁场”和世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如今,新生代的匠人们齐聚景德镇,秉持初心、专心致志进行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我看到了手工制瓷技艺的未来!”于集华说。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于集华提出了关于推动“瓷画”艺术发展的建议,期望推动瓷画成为和国画、油画、版画、漆画等同等地位的独立画种。
“瓷画是以瓷器为载体,运用陶瓷颜料进行绘画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代瓷画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体系。”于集华说。
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知识产权保护则正当其时。于集华一直关注着陶瓷市场上的仿制、抄袭、傍名牌等假冒伪劣情况。多次深入市场,征求群众、相关从业者意见,于集华认识到,这不是经济纠纷的小问题,而是影响着中华陶瓷文化在世界声誉的大问题。在2020年全国人代会上,于集华建议,在景德镇设立知识产权法庭,让创业者安心,让陶瓷文化传承步入正轨。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2021年4月,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三年来,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陶瓷领域侵犯知识产权案件822件,审结754件,结案率91.73%,调撤率67。64%,为陶瓷行业从业者尤其是青年创业者从事陶瓷创作、追寻艺术梦想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传承与发展齐飞,赓续同创新共色。如今,景德镇街头常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65岁的于集华喜欢漫步在“网红街区”陶溪川,看着小小摊位边制瓷匠人的年轻面孔和周遭来自全世界的往来游客,于集华心中感慨万分:“我只是一个画瓷匠,画了一辈子瓷器。老祖宗留下来的手工制瓷技艺,希望可以世代传承,守正创新,让中华陶瓷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供稿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