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老旧小区如何实现治理升级成为重要议题。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作为典型的“三多”社区,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与服务方式创新。今年,花苑社区被确定为市级村居规范化建设样板点,其经验做法为同类社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规范组织与机制,夯实治理根基
花苑社区以规范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社区统一标识、规范挂牌,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功能集成,成为居民“找得到门、认得到人、办得成事”的温馨驿站。通过清单管理厘清职责边界,推动社区工作从“事务兜底”向“精准服务”转变。社区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确保事务全程透明,积极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现居民办事“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
社区在居委会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广泛吸纳律师、退休教师、热心居民等力量参与,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五有议‘吾’社”协商平台有效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将居民反映的具体问题转化为小微治理项目,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
优化服务与赋能,提升社区温度
花苑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需求,整合办公空间,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老年助餐点、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区,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居民活动。社区引入专业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培训,设立“暑托班”,实施“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支持项目”,精准回应各类群体需求。
社区充分发挥怡情书画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服务内容更加多元、更有温度。同时,“花苑微光”社工训练营连续三年开展实战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实战能力,推动其从“管理员”向“服务能手”转变,为社区治理注入持续动能。
凝聚合力与成效,展现治理新貌
花苑社区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普遍反映,“现在社区做事有交代,过程看得见”,对社区的信任感显著增强。社区工作者能力全面提升,成为“政策通”“多面手”,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随着治理过程日益开放、服务更加贴近需求,越来越多居民加入老旧小区改造、楼道美化、文明督导等事务中。社区积极培育居民骨干,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稳步形成。
作为市级村居规范化建设样板点,花苑社区的成功实践展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这一老旧社区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协同”的深刻转变。(常戚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