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乱停的电瓶车不见了,飞线充电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的欢笑声、老人们的谈话声,一个真正属于居民的“社区客厅”悄然诞生。
“老胡,走,去楼下架空层聊天锻炼!”周末清晨,家住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湖港名居的老张,兴奋地敲开邻居家的门。他口中的“架空层”,在几个月前还是电瓶车随意停放、杂物堆积、飞线充电屡禁不止的“隐患角落”。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小区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软质铺地的同乐园安全玩耍,老人们在议事区喝茶下棋、聊天议事,志愿者在爱心驿站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一幅“空间有温度、治理有力度、邻里有黏度”的美好社区图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隐患角落:灰色空间的治理困境
走进湖港名居5号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架空层。色彩鲜明的功能分区、精心设计的便民设施、充满童趣的反诈跳棋地面彩绘,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的样貌。
“以前这里根本没法看!”居民周龙妹回忆道,“到处都是电瓶车,有的还在充电,电线拉得跟蜘蛛网似的,走路都得小心。杂物也堆得多,不仅影响环境,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作为典型的安置小区,湖港名居建于2008年,现有居民四百余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架空层逐渐被电瓶车“霸占”,飞线充电现象普遍,杂物随意堆放,消防通道被占用,安全隐患突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区诈骗案件频发。“2024年我们小区发生了12起诈骗案件,居民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社区工作人员周丽娜介绍说。
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老年人需要纳凉、聊天的场所,儿童亟需安全的活动空间,年轻父母则希望有兼顾带娃和教育功能的复合场景。而原有的单一化、碎片化设施,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我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物业公司负责人刘建坦言,“架空层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单靠物业公司难以彻底解决。”
民主协商:居民成为改造“主角”
转机来自于常州市推行的公共空间“微改造”项目。戚墅堰街道抓住这一契机,决定对湖港名居5号楼架空层进行彻底改造。
“改造的前提是充分听取居民意见。”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方雷表示,“我们坚持‘居民提需求、社区来落实’的原则,让居民成为改造的‘主角’。”
项目启动初期,社区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小板凳”议事会双渠道广泛征集民意。工作人员深入小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累计收集建议50余条。
“我提出应该增加儿童活动设施。”带孙子的居民金井桥说,“小区里孩子多,但没有安全的地方玩,只能在路边或者停车场旁边玩,很不安全。”
“我希望有个能聊天、议事的场所。”退休老人杨裕华表示,“我们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说说话,但以前没有固定地方,夏天热冬天冷,很不方便。”
社区还邀请“河小兵”“红管家”等社区组织代表,退役老兵、物业代表、亲子家庭等多方群体参与协商,融合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社区基金“五社”力量,确保设计既符合居民实际需求,又具有可操作性。
经过多轮磋商,最终确定了“反诈教育+便民服务”双核心功能,以及“居民议事+代际互动+文化共享”的改造方案。
“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非常值得。”社区工作人员宋丽丽说,“只有让居民真正参与进来,改造后的空间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爱护。”
功能融合:小空间承载大民生
改造后的架空层,变成了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多功能社区客厅,划分为四大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故事。
睦邻议事区是社区的“民主角”。退役老兵胡小国是这里的常驻调解员。“我每天都会来这里坐坐,居民有什么矛盾或者建议,都可以在这里反映。”胡小国说,“我们通过‘提议-协商-落实’的闭环机制,已经解决了十多起邻里纠纷。”
邻里同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堂。铺设软质地面,配备适合老人和儿童的健身娱乐设施。“现在孩子每天放学都嚷着要来玩。”家有幼儿园萌娃的居民王志千笑着说,“这里安全又宽敞,我们家长也放心。”
时光驿站则包含三大暖心举措:共享漂流屋提供钥匙、工具、书籍等物品的共享服务;爱心驿站配备血压计、血糖仪、轮椅、雨伞等便民设施;时光商店邀请居民分享家中承载故事与情感的珍贵物件。
“我把父亲的老式收音机拿到了时光商店展览。”62岁的居民张巧锋说,“这台收音机陪伴了我们家四十多年,现在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反诈科普区是社区的创新之举。通过“反诈视力测试墙”“防骗跳棋”等有趣的互动设计,让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防骗能力。“这种形式比单纯发宣传册效果好多了。”社区反诈宣传员周丽娜说,“居民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记住了防骗要点。”
空间的功能复合与场景融合,满足了全年龄段居民需求,使架空层成为社区真正的“活力枢纽”。
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凝聚社区认同
项目坚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理念,广泛动员居民成为改造的“主角”和“守护者”。
青少年参与时光商店旧物展,退休老兵主动担任议事角常驻调解员,亲子家庭共同维护共享设施。社区还将参与人员纳入街道“智慧志愿”小程序,对参与调解、设施维护的居民给予积分激励,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
“我通过参与反诈宣传获得了50个积分,兑换了一把雨伞和一次家电维修服务。”居民万志良展示着手机上的积分记录,“既能帮到邻居,又能获得实惠,大家都愿意参与。”
社区还组建了“社区网格员+退役军人+物业”联合管理队伍,制定了架空层使用公约,规范电瓶车停放和充电行为。
“现在我们建立了长效机制,确保空间持续有人气、有活力。”物业经理王树高说,“居民自觉遵守公约,甚至主动参与管理,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最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空间改造,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与“守护者”,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我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认识这么多邻居。”居民张建龙感慨道,“现在大家见面都会打招呼,有事互相帮忙,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成效显著:幸福感提升的生动实践
河苑社区小区友邻空间投入使用后,迅速成为社区最受欢迎的活动场所。空间日均人流量较改造前增长3倍,周末更是热闹非凡。
“现在这里从早到晚都有人气。”社区工作人员吴波说,“早晨是锻炼的老人,上午是带孩子的家长,下午是下棋聊天的居民,晚上还有反诈电影放映活动。”
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玩耍,老人们在温馨的氛围中喝茶议事,志愿者在专业的平台上服务社区。一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成了社区的文化地标和情感纽带。
“我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坐坐。”八十多岁的居民陆阿菊说,“孩子们上班去了,我跟老伴两个人在家闷得慌。来这里能跟老伙计们说说话,看看孩子们玩耍,时间过得快,心情也舒畅。”
除了社会效益,改造项目还带来了显著的安全效益。电动车乱停放和飞线充电现象基本消失,诈骗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以前晚上经过这里都要加快脚步,现在成了小区最亮丽、最安全的地方。”在小区住了10年的居民周瑾说。
经验启示:微改造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河苑社区小区友邻空间“微改造”项目,总投资约9万元,资金来源多元化,包括社区资金(62%)、物业支持(33%)、企业捐赠(4.5%)和居民众筹(0.5%)。项目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
“虽然投入不大,但成效显著。”社区党支部书记方雷说,“关键是找准了居民需求,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实现了小投入大产出的效果。”
该项目不仅是社区环境的物理改造,更是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它探索了“民主协商+多元参与+长效管理”的治理新路径,为类似社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表示,“只有真正了解居民需求,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未来,社区将继续完善和提升空间功能和服务,根据居民需求动态调整活动内容,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运营,确保空间长期充满活力。
“我们计划增加智能书柜、电子阅报栏等设施,进一步提升空间的服务能力。”社区副主任宋丽丽透露。
从“隐患角落”到“暖心空间”,河苑社区通过微改造实现了社区空间的活化与再生,让居民的幸福感实实在在、“不架空”。这个发生在常州经开区的社区治理故事,正成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