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栖凤社区是2023年成立的新社区,社区成立之初,面临着经验缺乏、财政紧张、资源匮乏、居民参与度低等治理服务中的堵点痛点,一度陷入利益诉求多元无力应对、邻里矛盾频发无法化解等治理困境。立足城市型社区小区治理服务的功能定位,社区通过加强党组织和建设,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从引领凝聚治理服务资源破题,通过构建精细深耕资金资源、精准聚力治理力量、精进服务阵地场景的“三精”机制,成功打破治理服务僵局,邻里关系重归和睦,社区生活焕新活力。
精细深耕,让资源资金精准到位
社区成立初期,有限的可用资金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场地短缺、设备不足等问题,让丰富社区活动的想法屡屡受限。面对“钱袋子”的困局,栖凤社区没有等靠要,而是走出了一条“理性运用+造血再生”的新路径。
聚焦群众需求,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社区工作人员逐字逐句研读政策文件,把“能花什么、不能花什么”的边界划得清清楚楚,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得合规、透明。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楼栋摸排需求,居民缺什么就补什么:带娃家庭在小区里找不到歇脚地,社区就打造温馨亲子屋,如今这里成了每天都有人“打卡”的“遛娃宝地”;居民渴望在家门口享受阅读时光,社区就建起图书角,让共享书籍装进居民的“精神粮仓”;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专项资金变成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巧妙的是,社区尝试“搭台子”,撬动多元资源,联合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合伙人”共建居家养老服务站。让有限的专项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既能解决实际难题,更能让居民攒足对社区的信任。
盘活慈善基金,注入持续发展新动能。为凝聚辖区慈善合力,社区以党建为核心抓手,梳理辖区物业企业及沿街商户,建立“爱心商户资源库”,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及宣传动员,逐步营造出“党员先动、群众紧跟”的良好氛围。在募资渠道上,社区以“多元互动、趣味参与”为思路,深入7个小区及“红管家|宁小蜂·追梦驿站”打造12场慈善市集活动,让居民在“逛市集、淘好物、享乐趣”中传递爱心,共吸引7家物业企业、10余家商户、1000余名居民参与;同时聚焦“实用需求+慈善联动”,推进3期公益知识付费课程,采用“低价付费+份额捐基金”模式,费用10%注入慈善基金,让居民实现“学习提升”与“慈善奉献”双向融合,3期课程吸引30余人报名。截至目前,共募集善款44000余元。这些募集而来的资金严格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更在社区里播下了党员群众互助友爱的种子,逐步形成“人人愿参与、事事有温度”的社区慈善生态。
精准聚力,让治理力量扎根邻里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如何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是栖凤社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通过发掘身边能人、激活基层力量,社区构建起一张覆盖全社区的治理网络。
发挥党员干部力量,打通治理神经末梢。栖凤社区下辖9个商品房小区,居民以外来务工人员、跨社区迁移群体为主,其中鲁能、新城观澜苑、新城听涛苑3个小区涉及房票安置群体。因人员结构复杂且生活诉求差异大,矛盾调解难度高,社区治理面临突出挑战。对此,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四级治理体系,着力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在党支部引领下,社区依托“两委”挂包制度、网格员下沉物业工作机制,目前已推动水晶郦城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鲁能、竹水居等6个小区业委会正稳步推进。通过搭建居民诉求与社区响应的沟通桥梁,社区陆续推动解决系列民生实事:组织水晶郦城小区环境整治志愿值守,协调优化D6、985公交线路,增设公共晾晒设施,疏通弘利北路“绕行堵点”,切实将服务落到实处,实现“党员找组织,出门即达;居民找服务,身边即有”的治理目标。
凝聚志愿服务力量,畅通治理毛细血管。44名志愿者各展所长,成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党员志愿者王晋坚持开展政策宣讲,把党的声音送到居民耳边,带头参与小区停车秩序维护、消防隐患随手拍等,让居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党员的担当与温度;居民杨爱花是志愿服务的“铁杆粉丝”,每场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在她的带动下,16名居民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她所在的社区舞蹈队更是成了邻里交流的欢乐纽带;辖区里的陶笛老师、书法老师等能人异士,纷纷开设公益课程,让社区里飘起悠扬的乐声、墨香……这些志愿者用热情与专长,让社区服务有了温度。
精进服务,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社区阵地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资源整合、服务延伸的平台。栖凤社区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让治理阵地不断拓展,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社区充分运用“阵地前移,服务前置”的理念,打造栖凤社区“红管家|宁小蜂·追梦驿站”。实行延时服务、全科社工、帮办代办等举措,把办公桌搬到居民家门口。自2024年9月起推行全科社工全天候坐班制度,建立“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机制,确保居民需求实时响应,有效吸附并化解12345热线诉求,协商解决绿地二期违建拆除、绿地二期电梯维修、朗诗居民破坏绿化等问题30余个。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进一步放大红色物业“红管家”品牌效应。
“栖又⅓居民创新工作室”成为栖凤社区资源整合的“枢纽站”。社区建立“凤鸣榜”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整合社区医院、爱心理发店、书画室等“爱心商户资源库”,定期开展义诊、义剪、国画体验、八段锦等活动,让专业服务走进社区。同时设立邻里互助学堂,邀请技能达人担任志愿教师,开设书法、早教等免费基础课和低收费进阶课,部分收益注入社区慈善基金,形成“服务——收益——再服务”的良性循环。目前已有20名大学生、10名课程老师加入“社区合伙人”,暑期夏令营、书法班、陶笛班等课程交口称誉,让共创空间成为居民想来、常来的“幸福驿站”。
社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凸显党员带头,用心用情做好社区群众服务治理,让每一份资源用在实处、每一位人员参与其中、每一处阵地充满温度,探索出一条城市型新社区从困境破冰到服务暖心的“栖凤路径”,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朱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