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朝花“溪”拾,共筑“戚彩邻里”:一个全龄友好社区的治理新样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朝花“溪”拾,共筑“戚彩邻里”:一个全龄友好社区的治理新样本

来源:光明网2025-09-09 17:37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这里不仅是老工房区的变迁缩影,更是一个以“党建引领、老小共融”为纽带,探索“全龄友好”社区治理新路径的生动现场。

  从“红色门券展”到“家乡推荐官”,从“小老师”智能手机培训到“老匠人”传统手艺传授,花溪社区通过“戚彩项目”系统构建了代际融合、文化传承与居民共治的新型社区共同体。项目依托“五社联动”机制,深度融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资源,实现了从“改得好”到“管得好”、从“服务人”到“人服务”的治理跃升。

  老小共融,让社区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共同体

  每天下午,东方小学的学生们放学后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走进社区活动室。有的拿起智能手机,耐心地教爷爷奶奶如何使用微信视频通话;有的围坐在八仙桌旁,跟着社区老人学包馄饨、唱戏曲。另一边,孩子们也在老党员的带领下,参观“长征主题门券展”,聆听红色故事,感受历史脉搏。

  “我以前总觉得社区就是住的地方,没想到还能成为‘课堂’。”青少年志愿者陈欢馨说道。她是“家乡推荐官”项目的主力成员之一,多次参与社区视频拍摄,用镜头记录工房区的变迁与美食文化。“现在我会包馄饨了,还会教爷爷奶奶用手机拍照,他们都夸我厉害。”

  社区馄饨店店主花旭晨(开店25年)感慨道:“孩子们来了之后,我感觉自己变‘有用’了。我教他们包馄饨,他们教我发朋友圈,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真好。”他是“老友溪事团”的成员,经常参与社区议事与志愿服务。“以前总觉得老了就没价值了,现在才发现,我们有的是经验和故事。”

  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代际隔阂,更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的“温度计”。社区党支部书记肖慧玲介绍:“我们通过‘银发智库’‘童声议事团’等机制,让老人和孩子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是社区的‘软实力’,更是‘凝聚力’。”

  “戚彩邻里”:从老旧小区到幸福社区的蜕变之路

  2024年,花溪社区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硬件设施大幅提升。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日常维修能否及时?停车管理如何有序?物业公司如何引进并获得居民信任?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戚墅堰街道党工委创新推出“戚彩邻里”项目,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多元共治”模式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治理。从意见征询到表决公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法治化流程,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我们不是让居民‘被管理’,而是邀请他们来做‘合伙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立强表示,“戚彩邻里项目的核心是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体,政府、社区、物业、居民四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长效管理。”

  社区居民李国全是“社区治理体验官”之一。他曾因对社区事务了解有限,对社区工作持有不同看法。在社区的耐心沟通和邀请下,他逐渐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前总觉得社区做事不透明,后来发现是因为我们自己没参与。现在我也成了志愿者,还能帮忙调解矛盾,特别有成就感。”

  通过“一事一议”议事机制和“溪事亭”民主协商平台,居民们可以就车位管理、物业引进、康养驿站建设等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参与讨论、表决执行。这种“提议-决策-落实-复盘”的闭环机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培育了居民的自治能力。

  五社联动:多元力量共绘社区“幸福画卷”

  在花溪社区,治理从来不是社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人人参与的“交响乐”。通过“社区搭建平台、社会组织专业支持、社会工作者跟踪服务、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慈善资源补充”的“五社联动”模式,各方力量被有效整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通用水司作为共建单位之一,为“家园守护者”项目提供志愿者服务和积分兑换资源。“企业不能只是赚钱,更要回馈社会。社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真正深入到居民生活中去。”公司工作人员唐科丽说。

  常州经济开发区新田家庭健康促进中心则提供了专业社会工作支持。这个组织的社会工作者钱湘蕊表示:“我们通过个案访谈、小组活动、社区活动三种工作方法,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尤其是在高温期间,我们安排心理咨询师每周上门走访失独和空巢老人,提供情感支持。”

  社区志愿者尚佩新是一位退休干部,如今是“老小共融”项目中的书法老师。“我教孩子们写春联,他们送给社区老人。那一刻,我觉得文化真的传承下去了。”他说,“社区给了我一个继续发光发热的舞台。”

  从“试点”到“示范”:花溪经验的启示与展望

  截至目前,花溪社区戚彩项目已开展活动26场,直接服务1862人次,间接影响超5000人,志愿者从最初的67人增长至109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前后测评估,参与项目的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降低,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明显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花溪社区的成功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真正激活了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是情感,是文化,是参与。“老小共融”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更是一种治理哲学。

  尽管成效显著,花溪社区也面临一些挑战。社区副主任张智佳坦言:“中青年群体的参与度还不高,宣传渠道还可以更丰富,专业社工力量也有限。下一步我们计划引入数字化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要加强与中年群体的互动。”

  未来,花溪社区将继续深化“朝花‘溪’拾”品牌内涵,拓展“戚彩邻里”项目外延,通过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打造一个真正全龄友好、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

  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需要、被赋能

  在花溪社区,治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碗馄饨的温度、一次智能手机的教学、一场老少共议的议事会、一个从“不理解”到志愿者的转变。它让我们看到,真正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源于文化的传承、代际的融合和居民的赋能。

  “我们常说‘全龄友好’,其核心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需要、被赋能。”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表示,“花溪社区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它的实践能为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如今,当你走进花溪社区,不仅能看到整洁的环境、有序的停车、热闹的活动,更能感受到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温暖与活力。这里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情感的交汇地、文化的传承场、治理的试验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社区的“主理人”,共同书写着属于戚墅堰的幸福故事。(常戚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开放观光

  • 科技点亮“敬老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光明日报海口10月23日电 记者王晓樱、通讯员张阳日前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热带油茶研究团队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进行油茶种质资源收集时,发现油茶新物种——五指山油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确认这次发现的油茶为独立物种。
2025-10-24 09:55
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彭海琳告诉记者,在芯片制造的光刻流程中,“显影”是决定图案成败的核心一步。
2025-10-24 09:54
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24 09:52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新时代。其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利于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2025-10-24 09:5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研究团队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冰在二维下独特的“织网式”结晶过程。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2025-10-23 10:24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
2025-10-23 10:23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