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家庭则是社区构成的最小细胞。如何激活家庭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街道戚大街社区“戚彩”家庭参与模式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孩子们用纯真倡议叩开居民心扉,以“小手”拉起“大手”,让家庭成为社区治理的活跃因子,编织出一幅代际协作、邻里互助的温暖图景。
童心倡议,小声音激发大回响
“叔叔,请和我们一起爱护戚大街的环境”“阿姨,您知道我们戚墅堰的历史故事吗?”……在戚大街社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有模有样地向居民发放倡议书。他们不是在进行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而是“戚彩”家庭参与项目的“小先锋”。
这个由社区儿童自发构思、亲手绘制的倡议活动,最初源于一堂社区书画比赛。四年级学生万雨萱告诉记者:“比赛要画‘我心中的美丽家乡’,我画了运河边的林荫小道,但实际路上却有垃圾。我就想,能不能真的让社区变美?”这个天真却坚定的想法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
孩子们自己讨论倡议内容,用彩色画笔制作宣传画,还排练了小品在社区演出。“没想到孩子们的建议这么有创意。”社区书记陈苞芳说,“他们提议在井盖上画垃圾分类示意图,组织‘落叶创意画’比赛,建立宠物便便纸领取点……这些我们大人想不到的细节,恰恰击中了环境治理的痛点。”
儿童倡议书张贴出去的第二天,社区办公室就接到了11个报名电话。“看着孩子们那么认真,我们大人怎么能无动于衷?”居民徐江红说,“我儿子是倡议小队成员,那几天回家就监督我们家垃圾分类,连她爸爸抽烟乱扔烟头都被批评了。”
戚大街社区的经验很快在街道其他社区推广。圩墩社区组织儿童担任“运河小卫士”,监督河道卫生;站北社区开展“小小规划师”活动,让孩子们设计社区微空间改造方案……一股由儿童发起、家庭参与的社区治理新风悄然兴起。
代际协作,小手大手共绘同心圆
每周六上午,戚大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是格外热闹。这里正在进行“小小讲解员”培训,20多名孩子在学习历史文化和讲解技巧,而他们的“教练”是社区里的长者。
“这是戚墅堰工业遗产模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工厂吗?”71岁的退休工人柏丽祥指着照片问。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戚机厂!”“我爷爷以前在那里工作!”
“戚彩”项目特别设计了代际协作环节。长者向儿童传授社区历史、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儿童则教长者使用智能手机、参与新媒体创作。这种双向的知识传递,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向度的“传授-接受”关系。
“我外婆以前总觉得智能手机太难,说她老啦不愿学,现在我教会她发微信、拍短视频,她把我同学都点赞了一遍!”四年级学生邓茜文笑着说。她的外婆刘巧霞接过话头:“小家伙们教得比培训班还有耐心。现在我不仅会用手机看新闻,还在社区群里发活动照片呢。”
这种代际协作在社区文化传承中显示出独特价值,逐渐在戚墅堰街道铺开。花苑社区组织儿童向老人学习常州剪纸技艺,然后共同创作“新时代剪纸作品”;河苑社区开展“老照片新故事”活动,长者讲述照片历史,大学生帮助数字化修复并制作电子相册。
代际协作弥补了现代社区中年龄隔离的缺失。儿童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文化认同,长者则感受到被需要和被尊重,这种情感价值远远超出活动本身。
走访实践,小脚步走出大网络
“老板您好,我们是‘戚彩小分队’,想邀请您参加‘门前三包’星级评比……”在戚大街社区商业街上,一群小朋友正有模有样地走访商户。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可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小谈判家”。
商户走访是“戚彩”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孩子们要学习沟通技巧,了解商户需求,邀请参与社区共建。最初不少家长担心:“让孩子去和商家打交道,安全吗?有效吗?”
实践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孩子们来宣传,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餐饮店老板秦秀娟说,“他们说得条理清晰,还帮我设计了垃圾分类方案。要是大人来,我可能还没这个耐心听呢!”
数据显示,经过儿童走访的商户,参与社区活动的比例达到78%,比单纯由社区工作人员走访高出45个百分点。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还带来了实质性改变——他们发现商户最需要的是停车规划,这些建议被纳入街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我们从孩子眼中看到了社区治理的盲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坦言,“他们注意到残障人士通道被占用、背街小巷照明不足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这些‘小发现’推动了‘大整改’。”
环境共治,小行动改变大社区
周六清晨,戚大街社区里人影攒动。孩子们带着家长正在清理绿化带中的垃圾,这不是一次性的卫生清扫,而是“戚彩”环境共治的常态场景。
“我负责记录发现的垃圾种类,爸爸负责捡拾,妈妈负责后期数据分析。”吴凡小朋友向我们介绍他家的“分工合作”。他的父亲补充道:“开始只是陪孩子来做任务,但现在真的成了习惯。每次散步都会不自觉地带个袋子捡垃圾。”
“戚彩”项目设计了可持续参与机制:每个家庭认领一片“责任区”,定期维护;儿童担任“环境小督察”,发现问题通过家长手机上报社区微平台;每月开展“环保家庭”评比,奖励不是物质而是荣誉标志——一枚手工制作的徽章。
环境共治不仅改善了社区面貌,更重塑了邻里关系。居民吴华英指着楼下的花坛说:“这里曾经是垃圾堆放点,我们投诉多年没解决。后来几户家庭的孩子一起设计改造方案,现在成了小花园,大家自然而然就开始爱护了。”
文化传承,小视角呈现大历史
戚墅堰是一片有着深厚工业文化底蕴的土地,如何让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这份文化记忆?“戚彩”项目找到了独特路径——让儿童成为文化挖掘和传播的主角。
在“小小工业遗产讲解员”活动中,孩子们在长者带领下参观戚机厂旧址,用画笔记录工业建筑;在“时光留声机”项目中,儿童采访在这生活83年的社区老人刘栋梁,收集口述历史制作音频档案;在“非遗小传人”工坊中,孩子们学习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并加入现代创意。
“这是我和爷爷一起做的‘新式梳篦’。”刘静涵小朋友展示她的作品,“爷爷说以前的梳篦是日常生活用品,后来成了‘非遗’艺术品。我加了创意图案,现在成了我的艺术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是文化生命力传承的生动体现。
最令人惊喜的是“社区工业文化博物馆”计划。孩子们自发收集老物件、老照片,在社区服务中心布置了一个微型展览馆,他们自己担任解说员。“开始只是几件展品,现在已经有56多件了。”戚大街社区副主任陈慧敏说,“更重要的是,这个博物馆成了居民交流的枢纽,很多人在这里分享故事、结识邻居。”
文化传承活动培养了儿童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戚墅堰实验小学李宇翔小朋友说:“原来我们社区有这么辉煌的工业历史!我要告诉更多人。”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社区凝聚力最坚实的基础。
文明倡导,小榜样带动大风尚
“爸爸,请系好安全带”“妈妈,红灯还在闪,不能过马路……”在戚大街社区,这样的“反向教育”场景时常可见。孩子们将社区文明规范带回家中,成为文明行为的“家庭监督员”。
“戚彩”项目巧妙运用了儿童特有的榜样作用。在“礼让斑马线”活动中,孩子们举着自制标语提醒驾驶员减速;在“光盘行动”中,他们设计创意桌贴宣传节约粮食;在“邻里守望”活动中,他们组织帮助困难家庭……
这些活动不是停留在表面宣传,而是深入日常生活。每个参与家庭签订《文明公约》,孩子们作为“小老师”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设立“文明积分银行”,记录每个家庭的善行义举;组织“文明交流会”,分享心得体会。
“以前总觉得社区文明是大事,我们普通人做不了什么。”居吴盘秀说,“但孩子告诉我,每次弯腰捡垃圾、每次帮助邻居都是文明建设。现在整个家庭的行为方式都改变了。”
成果共享,小家庭构成大共同体
傍晚时分,戚大街社区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这里正在举行“戚彩家庭日”活动,舞台上孩子们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广场上家庭展示共建成果,长廊里邻里分享拿手美食……这是一场完全由居民自主组织的“社区派对”。
“半年前,这里还只是块空地。”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苞芳感慨道,“现在成了社区最活跃的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是,这个转变是由居民自己完成的。”
“戚彩”项目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家庭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对象。每个家庭都能在共建中找到位置、在共治中发挥作用、在共享中获得幸福。
“我在这里住了30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社区是个大家庭。”居民沈月芹说,“通过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认识了那么多邻居,现在出门到处都是熟人。”
“戚彩”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社区治理的情感纽带。通过亲子互动激活家庭参与,通过代际协作强化社区联结,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夕阳西下,戚大街社区渐渐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放学了,社区广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家长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家常,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微笑注视着这一切……这幅温馨画面,正是“戚彩”小手拉大手的最美注解。
家庭是社区的最小单元,却是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当每个小细胞都活跃起来,社区这个大集体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戚大街社区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社区治理创新,就蕴藏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实践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激活、去传承。
小手拉大手,共筑同心圆。这不仅是戚大街社区的社区治理故事,更是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