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运河蜿蜒,产业焕新。苏州浒墅关大运河西岸,一片现代化建筑群正悄然改变传统工业区的形态与生态。作为辖区首个“工业上楼”示范园区,运营满一年的科栖产业园,通过推动产业空间由“平面”走向“立体”,实现了土地集约、企业集聚和发展提质的多重效益,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重构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园“向上”生长,土地效能倍增
八月暑气正浓,室外热浪翻涌,一朵流云掠过科栖产业园6号楼九层顶端,而大楼内部却清凉宜人——这里已成为多家高科技企业安家落户的“垂直工厂”。
吉事励电子(苏州)有限公司位于该楼三至四层。在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充电桩检测设备的模块测试与组装。窗外运河舟楫往来,窗内智能制造静默推进。
科栖产业园建有6幢4至9层厂房和1幢11层高层研发楼,彻底告别传统单层铺厂模式。园区通过高标准工业电梯、合理承重结构与分层产业布局,成功吸引一批高端装备、绿色技术、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登高入驻”。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把企业叠起来,而是系统性重构生产空间。”科栖实业总经理施香文表示,“工业上楼使土地集约利用率提高200%,同等面积土地上企业承载量从1增至3,土地效能实现倍增。”如今园区多数厂房已是“一房难求”,有限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上下楼”变“上下游”,产业链立体协同
吉事励电子是最早入驻产业园的企业之一,总经理刘兴棘说:“我们主动调整生产流程,将大件产品合理拆分,完美适配高层厂房的电梯载重与物流动线。”
在科栖产业园内,企业之间不仅是“空间邻居”,更成为“产业伙伴”。刘兴棘表示,公司自入驻以来,已与园内企业形成稳定供应与合作关系。正泰电器的电压、接触器等产品可直接送达吉事励电子的装配产线,而同在楼内的中测检测则成为其稳定的电源类产品用户。“以往跨域奔波协调的供应链,如今变成电梯可达的流水线。”
入园以来,吉事励电子如鱼得水,发展势头强劲。上月企业刚向国家电网交付价值数百万元的订单,最近又成功中标三一重工检测装置订单,正马不停蹄制定排产计划。
在“上下楼即上下游”这一创新生态中,企业物流与沟通成本显著降低,产业链协同效应在园区垂直空间中持续放大。
技术共享、订单协同已成为园区运营常态。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产业园已自然形成一条高度集成的内部产业链,园内企业从物理空间的集聚真正走向创新网络的融合,产业生态在垂直空间高效运转。
高附加值赋能,亩均税收破百万
在产业园2号楼三楼,江苏西励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操作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成像系统,对半导体元件进行微米级缺陷检测——设备屏幕实时呈现多重数据影像,AI算法自动标识异常点位……精密仪器的低频嗡鸣和电脑风扇的散热声见证了一个个技术突破。
“我们不仅提供设备,更输出个性化智能解决方案。”西励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张俊华表示,凭借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成像和AI检测算法,公司打破国外高端设备垄断,产品应用于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服务多家全球头部科技企业,并成功进入欧美市场。今年上半年,企业业绩同比增长显著,展现出强劲创新动能。
像西励这样以技术突破驱动转型、以高附加值获取市场优势的企业,在园区内正不断聚集。瞄准高产值、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方向,产业园严格遴选入驻企业,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跃升。
施香文介绍,目前园内5幢厂房已实现全面入驻并投产,整体亩均税收突破100万元,土地产出效益远超传统工业区。产业园逐步形成了一条以科技赋能、精益生产、高端输出为特征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工业上楼,不仅是厂房高度的物理延伸,更是发展方式与产业逻辑的深刻变革。当生产线在百米高空平稳运转,当产业链在竖向空间高效协同,浒墅关的创新实践正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土地集约利用,写下具有前瞻意义的注脚。(浒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