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街道,一场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的基层治理实践正在悄然发生。圩墩社区以荷花苑小区为试点,推出“赋能围墩说事焕颜荷美家园”项目,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民主协商的方式,不仅推动了老旧小区“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更探索出了一条“居民自治+物业服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老旧小区改造的“圩墩样本”
圩墩片区旧改项目于2025年2月正式启动,涉及荷花苑、圩墩新村、梅港东路三个小区,总建筑面积达19.66万平方米,惠及1900余户居民。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改造不仅仅是施工队的“独角戏”,更是居民、物业、业委会、社区、街道乃至社会组织的“大合唱”。
“我们不仅要改出‘新面貌’,更要改出‘新机制’。”圩墩社区党支部书记费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围墩说事’就是我们推动民主协商、促进长效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让居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围墩”,取“凝聚人心、合力共治”之意;“说事”,既指宣传引导,也指协商议事。这一工作法通过“广泛宣教、党建引领、多方介入、总结经验”四大步骤,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尤滢滢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机制,让居民的声音被听见,让居民的需求被满足,让居民的智慧被汇聚。”
宣教先行,让政策“活”起来
项目启动前,社区通过入户问卷、意见征集会、居民见面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改造内容,收集民情民意。2024年9月至12月,已完成首轮宣教工作,累计召开16场不同层面的会议,将地下管网不畅通、地面交通架构不清晰、为老为小功能不全等7条集中矛盾纳入旧改清单。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社区还推出了“戚老师来啦”主题活动,以“荷老师”与“十二生肖”对话的趣味形式,引导业主了解《常州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并通过集生肖卡兑奖、线上问卷赢大奖等方式,提升居民参与度。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奖品156份,收集有效问卷142余份。
“以前对物业费、公共收益、业委会职责都不太清楚,现在明白了,也敢说话了。”荷花苑居民黄凤娣笑着说,“这种活动形式很有趣,不像以前开大会那么枯燥,我们老年人也愿意参加。”
党建引领,透明治理的“压舱石”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突出街道和居委会的引导与监督作用,要求业委会严格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对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立即整改并公示。通过党支部会提议、居委会商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多层次议事程序,确保改造工作公开透明。
“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把组织的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街道工作人员吴苏姝表示。通过党员亮身份、领岗位、做示范,社区在旧改中发挥了先锋作用。23名党员干部主动站出来,通过党支部会提议、居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等8场会议,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优先纳入改造清单。
社区还特别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改造过程中,党员志愿者组成监督小组,每天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我们党员就是要冲在前面,既要当好宣传员,又要当好监督员。”党员志愿者李德平说,“看到小区一天天变好,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多方介入,“六方议事”破解治理难题
项目建立了由社区、街道建设局、施工单位、民情考察员、业委会、物业单位组成的“六方议事联盟”,并邀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培训与督导。社区特别聘请15名有群众威望的居民担任“民情考察员”,由常州市众柴公益研究和发展中心开展专业培训,由他们自行讨论确定运行机制和协商规则。
“我们不是来‘走过场’的,是来‘真议事’的。”一位参与议事的居民代表梁誓东说。已开展专题协商7场,涉及屋顶防水、充电桩安装、安全质量监管等多个议题。每场议事会议后都召开复盘会议,逐步形成“自主议题”和“协商议题”会议流程。
社区还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楼道长、巡逻员、退役军人、物业等14人为“圩墩和事佬”,使用群众语言,刻画群众角色,将改造矛盾优先在施工一线解决。截至目前已闭环处置各类矛盾68起。
“有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大家说开了就好了。”“圩墩和事佬”潘伟娟表示,“我们都是老街坊,彼此了解,调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从“焕新”到“长新”:打造治理共同体
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治理能力的重塑。社区在收尾阶段将邀请居民参与项目验收,制定文明公约,组建“文明养犬帮帮团”“新能源车主互助队”等自治组织,推动形成“自管+互管+帮管”的共治格局。
“我们希望改造后的社区不仅是‘好看’,更是‘好住’。”社区党支部书记费颖表示,“通过这次改造,我们不仅要改善居住环境,更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社区还积极推选业主代表担任网格直通站“第一站长”,负责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培养退役军人志愿带头人,助力议事调解;开展“我记忆中的圩墩时光”作品征集,向社区及周边居民征集感人故事、老照片、书画等,提炼典型人物和文化内涵。
“改造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护好、管理好这个新家园。”业委会成员王建国说,“现在大家都有了主人翁意识,都愿意为小区出份力。”
民主协商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
“围墩说事”民主协商机制培训项目通过四个阶段系统推进:第一阶段明确议事的组织框架,第二阶段开展议事培训,第三阶段收集议事问题并确立议题,第四阶段开展议事并形成议事制度。整个项目预计开展6场议事会议及6场复盘会议,最终形成议事操作手册。
圩墩社区党支部书记费颖介绍:“我们通过培训让参与议事主体了解议事的原则规则、议事过程程序、议事沟通技能、议事价值理念等,从而能掌握议事方法,通过议事帮助社区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围墩说事”工作法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了民主协商、多元共治的理念,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创新。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社区还建立了风险应对机制。针对议事进度与改造进度不匹配的风险,采取培训方案确立后与社区倒排时间进度,并建立沟通机制随时调整;针对参与主体议事方法掌握程度不一的情况,通过议事及复盘反复多次强化学习。
常州市众柴公益研究和发展中心督导叶雷也表示:“通过培训与陪伴式督导,我们帮助各方主体掌握议事方法,建立协商机制,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在圩墩社区,“围墩说事”不仅仅是一个议事平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体现——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个问题都被回应。正如一位居民所说:“我们不只是被改造的对象,我们是改变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未来,圩墩社区将继续深化“围墩说事”机制,将荷花苑小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圩墩新村、梅港东路等其他小区,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为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提升提供“圩墩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进一步打通,一个“圩美人和,墩候佳音”的和谐社区正在悄然成型。(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