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又是一年清明时 江苏各地绿色祭扫寄哀思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 江苏各地绿色祭扫寄哀思

来源:新华日报2022-03-28 16:34

  家国又清明,文明祭先人。今年清明,全省各地民政部门把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倡导“预约祭扫、错峰引导”,网络视频代祭扫,创建纪念空间云祭祀等方式寄托哀思。据统计,3月18日-26日,全省共开通网络祭扫平台58个,网络祭扫超过41万人次,各地已提供代客祭扫服务16万人次,预约现场祭扫110万人次。仅26日一天,各级各部门就出动1万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保障清明祭扫安全有序。

  云端缅怀先人,

  重于心而胜于形

  清明前夕,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倡议,用最简朴的形式表达最深切的缅怀,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通过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讲述家风故事等方式,缅怀逝者,追忆美德。

  今年清明来临之际,南京市鼓楼区市民杨百盛一家为去世的长辈建立了一个网上家庭纪念堂。“我们把上世纪70年代住过的院子照片、老人生活照等汇集在一起,做了一个音乐小视频。全家十几口人在纪念馆里留言,追思过去的时光。虽然大姐一家在福建不能回来祭扫,但是家人线上追思团圆,都觉得很有意义。”杨百盛表示,疫情期间,无论是居家祭扫还是代祭扫,都不必大操大办,亲族之间也不要相互攀比,祭扫形式变了,思念先人的情怀没有变。

  网上祭扫抚慰了很多异乡人“身不能至,心却思念”的现实需求。记者打开“我的南京”APP,看到不少市民选择“宁思念”进行“云祭扫”,缅怀亲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将思念送到“云端”。

  今年清明期间,南京市殡葬部门推出“宁思念”3.0版,优化用户页面,新增殡葬资讯、办事指南、业务查询等功能。3月10日开始,市民可通过“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殡葬96444”微信公众号进入“宁思念”平台,进行网上祭扫、网上预约、留言祈福。市民登录相应功能页面后,可输入逝者信息,选择献花、点烛、寄语等形式在线祭扫。3月26日,2.6万人选择“宁思念”平台在线祭扫。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云祭扫”,市民可随时上网调阅“云”系统里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免费建立网络纪念馆。目前,该园已开设1000多个网上纪念馆,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人次。雨花功德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尝试推出数字化生命遗产库,通过互联网技术,留住逝者的音容笑貌,这也成为生态葬的配套服务。据悉,南京很多陵园都已设立网络纪念馆,帮用户创建生平传记,提供鲜花祭扫、云端缅怀等服务。

  祭祀在心不在形。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们观念意识的更新,未来“云祭扫”接受度将越来越高,智慧殡葬也将助推殡葬行业更加便民,在破除殡葬旧习、移风易俗方面必将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个性化代祭扫,

  别样清明一样情

  因疫情防控需要,全省有2000多家殡葬服务机构暂停了现场祭扫,为了满足群众扫墓祭祀需求,各地陆续推出代祭扫、视频祭扫等服务。

  连日来,镇江组织公墓工作人员根据墓区规模,分片区集中提供代祭扫,该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公布了预约电话。3月23日,镇江市举行首场墓园代祭扫仪式。镇江市栗子山公墓墓地管理部主任李阳杰介绍,代祭扫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可升级个性化定制,提供鲜花、电子香烛、清洁、鞠躬、拍照反馈家属等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3月17日上午,南京举行清明节首场代祭扫活动。细雨纷飞,在南京普觉寺墓园内,20名神情肃穆的礼仪人员佩戴口罩,统一着装,向在普觉寺墓园长眠的逝者敬献菊花,并向墓区行三鞠躬礼,以花寄语,追思逝者。3月19日上午,南京隐龙山陵园举行了一场朴素庄重的清明代祭扫公益活动。墓园工作人员进行了敬献鲜花、墓碑擦拭、杂草清除等祭扫程序,弥补亲属不能到场祭扫的遗憾。

  3月26日,南京市为9851人提供代祭扫服务。据悉,清明期间,南京200多家墓园、纪念堂等殡葬服务机构都将分批次有序开展代祭扫服务,有需要的居民还可以提出在线个性化代祭扫服务预约。

  淮安市永思园公墓管理处主任程培坤介绍,墓园组织职工为墓碑打扫卫生、清除杂草、鲜花祭扫,确保一个不漏,全部祭扫到位。

  不跨区域不返乡,

  预约祭扫错峰行

  3月26日-27日是清明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天气晴朗,不少市民通过网络和电话预约现场祭扫。记者采访获悉,26日当天,无锡有6.8万人通过预约,错峰出行,有序现场祭扫。目前,无锡市民可预约10天内市区范围经营性公墓现场祭扫服务,每天有3个时段,同一人员同一时间段只能预约一次。各公墓根据实际情况和防控能力,科学确定现场祭扫人数上限。

  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恒介绍,无锡湖景公墓、青城公墓等公墓都设立了专人专岗,负责现场祭扫流量预警监测,严防人员聚集,严控森林防火安全。无锡安排工作人员、志愿者1200多人,每天清晨6点到岗,做好各项服务。对有外地旅居史的人员,当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耐心做好劝返工作,近期每天劝返数百人。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清明期间,长三角地区群众常出现跨区域返乡祭扫人流。为此,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的民政部门日前及时发出清明祭扫倡议:长三角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彼此之间更是互动频繁。为确保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倡议非必要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减少出行,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我省还倡导党员群众破除殡葬旧俗,无烟祭扫,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封建迷信和低俗祭祀用品,不在街头、广场、小区、墓地焚香烧纸点烛,祭扫过程中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影响他人生产生活,以实际行动共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唐悦)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上海举行2025年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