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吉林长春:以航展盛会为契机 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吉林> 要闻 > 正文

吉林长春:以航展盛会为契机 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2022-08-31 10:12

  人民网长春8月30日电 (李洋) 2022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30日在吉林长春落下帷幕。此次航空展历时5天,超45万观众云集长春大房身机场,一睹空军风采。

  今年是长春这座“航空城”迎来的第九次“航空盛宴”。绚丽震撼的航空表演、沉浸式航空体验加上群英荟萃的航空展览,让长春再一次受到万众瞩目。长春市也正抢抓时机,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在更广阔天空振翅万里。

吉林长春:以航展盛会为契机 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此次航展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从各方的反馈来看,均表示十分满意。”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曲官东表示,下一步,长春将重点依托航展这一平台,加紧加快发展长春的航空航天产业,以此打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办展引导长春航天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形成长春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悉,近年来,长春市先后谋划实施了空天科技博览园、无人机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吸引了一批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科技企业落位长春,培育了东北唯一的“独角兽”企业。目前,长春市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的企业数量在东北领先。

  25日晚,一场由2022架无人机带来的集群表演秀拉开大幕,起落交错的队形、魔幻的灯光、优美的旋律,在长春友谊公园上方久久回荡,让现场观众感受一场夜空里精彩而又震撼的科技与视觉盛宴。

  “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画面缓缓呈现、“六城联动”的主题图案在天空中描绘,当“长春——感恩有你”表演画面出现在夜空时,现场更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也点燃了市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吉林长春:以航展盛会为契机 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2022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的另一个重头戏,以“创新实践引领无人驾驶航空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国际论坛也在当天开幕。各地无人机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会,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深度探讨,就一些行业热点话题广泛交流。

  北亚航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武认为,2022年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无论是对行业的发展,还是对行业标准、政策的制定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带动、影响了吉林省无人机产业相关企业相,论坛期间,有18家企业现场签约,在达成合作的同时,促进南北方相关企业间的交流。

  王树武表示,2022架无人机集群灯光秀表演,点亮了长春夜空,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看,不仅展示了长春的城市形象,也宣传出了吉林省无人机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这次表演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加入进来,一同发展壮大吉林省无人机产业。

  展馆外看飞机、看飞行表演的观众堪称人气爆棚,展馆内也非常热闹,在6个室内展示区中均开设了多个互动体验项目,一项项新技术、一件件新展品,充分展示了吉林省航空航天及配套产业成果与潜力。

吉林长春:以航展盛会为契机 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本届展会无论是办展规模、参展机型,还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长春航空展执行单位,长发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涛说,“今年总办展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新建了文创区,做了很多特色产品。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办展的硬件设施方面逐渐提升。”王涛透露,他们正在谋划在绿园区筹建航空小镇,实现航空展“南有珠海,北有长春”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王树武认为,无人机集群表演在带给观众巨大震撼的同时,也较好地宣传推介了吉林省和长春市的产业布局,对城市产业和品牌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展会同时也加大了吉林省和长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相关行业。他希望未来通过延长相关产业链,特别是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带动航空航天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抓住航空航天文化这个魂谋划产业整体发展,从研发、制造到打造文旅体验大IP,推动吉林省和长春市航空航天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乙巳年》特种邮票发行

  • 陕西首开直达香港高铁列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加载更多